频道

前三季度各类生产安全事故同比下降 矿山形势总体平稳

©原创   中国工业新闻网 2025-10-17 16:16

中国工业报记者 余娜

10月16日,应急管理部在国家应急指挥总部新闻发布厅举行季度例行新闻发布会,通报前三季度全国安全生产和自然灾害、森林草原防灭火、应急通信保障等相关工作情况。

应急管理部新闻发言人、新闻宣传司司长申展利表示,前三季度,全国共发生各类生产安全事故13442起、死亡12804人,同比分别下降20.8%、16.2%。灾害影响较近年同期总体偏轻,受灾人次较近5年同期均值下降45%。

10月16日,应急管理部在国家应急指挥总部新闻发布厅举行季度例行新闻发布会。

交通、化工事故量下降 自然灾害影响总体偏轻

前三季度,全国安全生产形势总体稳定,但一些地区和行业领域典型事故时有发生,防范化解重大安全风险的任务依然艰巨。

申展利介绍,前三季度发生重大事故6起、死亡96人,未发生特别重大事故,重特大事故起数和死亡人数同比分别下降14.3%、20.7%;发生较大事故277起、死亡1030人,同比分别下降8.3%、9.6%。

前三季度事故,主要呈现五大特点:一是建筑业事故总量同比下降,但铁路工程发生重大事故,施工现场坍塌、高处坠落和中毒窒息较大事故多发,央企交通工程建设领域事故多发。二是交通运输行业事故总量持续下降,但水上交通发生重大事故,道路交通发生多起重大涉险事故。三是矿山行业安全生产形势总体平稳,非法盗采较大事故多发,风险隐患治理不到位酿成多起事故。四是化工行业事故总量和较大事故均同比下降,企业检维修违规作业导致事故,危险化学品非法违法生产、储存、使用安全风险突出。五是人员密集场所发生重大火灾事故,饭店、商铺等商贸场所火灾事故多发。

前三季度,我国自然灾害以洪涝和地质灾害、地震、台风、风雹、干旱为主,低温冷冻和雪灾、森林火灾、沙尘暴、海洋灾害等也有不同程度发生,共造成5512.2万人次不同程度受灾,死亡失踪742人,紧急转移安置301.3万人次,倒塌房屋7.14万间,损坏房屋63.6万间,农作物受灾面积5301.9千公顷,直接经济损失2176.5亿元。

前三季度全国自然灾害,主要呈现四大特点:一是灾害影响较近年同期总体偏轻。受灾人次较近5年同期均值下降45%,“七下八上”防汛关键期因灾死亡失踪人数、直接经济损失分别占前三季度总数的41%、48%。二是主汛期降雨极端性强,北方地区受灾较重。全国共出现36次区域暴雨过程,华北雨季较常年明显偏长,降雨量偏多。三是全国高温天数多,南北方旱情阶段性区域性发展。7月全国平均气温为1961年以来历史同期最高,8月高温少雨对湖北、江西等地秋粮作物造成不利影响。四是台风生成和登陆个数总体偏多。广东受灾相对较重,有342.6万人次不同程度受灾。

“历史数据显示,四季度历来是重特大事故易发多发时段,特别是临近年底,一些企业容易抢进度、赶工期和超能力超强度作业,加剧事故风险;同时,全国各地进入秋冬森林草原防火季,必须落细落实安全责任措施,全力防范遏制重特大生产安全事故,毫不松懈抓好灾害防范应对工作,切实维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申展利提醒。

空中应急通信保障建立 保底通信装备配备加强

今年汛期,我国部分地区出现通信中断等极端情况。

应急管理部科技和信息化司司长魏平岩介绍,今年汛期,工作重点是在发生“三断”以后,迅速建立起应急指挥通信保障。应急指挥通信保障的重点是保障救援工作,目的是要让救援队伍和救援对象能够建立联系,及时掌握被困区域的灾情,提高救援的准确性、及时性、针对性。

·应急管理部主要开展了以下四项工作。

第一,加强监测预警。应急管理部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包括应急管理“久安”大模型,实时掌握全国的灾情。目前国家应急指挥总部能够在地方上报信息之前,精准锁定可能出现“三断”的区域。通过简单、快速地核查以后,快速发布预警,同时对相关力量、装备及时进行部署,提高应对的及时性。

第二,加强保底通信装备配备。近年来,应急管理部为全国10.2万个多灾易灾的乡村配备了10万多部卫星电话。在今年汛期,广东、甘肃等地已经把370MHz对讲机作为主要的应急指挥通信保底手段。此外,还研发了“星立通”抛投式卫星电话,在必要的时候,可以通过无人机,把“星立通”抛投到“三断”区域,被困群众可以一键式对外呼救。

第三,建立多层次的空中应急通信保障体系。到目前为止,应急管理部在全国配备了8架大型通信无人机,为各地配备了240余架中大型通信无人机,形成了8小时通信圈。在今年的汛期应对当中,应急管理部会同工信部调度了各地的通信无人机,在“三断”区域为失联群众提供通信服务3.2万余次。通过临时在“三断”区域建立公网通信,为受灾群众搭建起了应急通信的“生命线”。此外,弹射式中型通信侦察无人机实现了自主研发,进一步提高了抗风抗雨能力。

第四,应急管理部与相关部门建立了密切的协作机制。应急管理部与工信、电力、电信运营商进行了密切协作。在今年汛期,工信部还派专人在国家应急指挥总部进行联合值守。从今年整个响应情况看,电力、公网通信基站的抢通速度和效率比往年有了很大的提升。在救援过程中,工信部门近年来也采取了很多措施,例如在多灾易灾区域建设超级基站,在救援现场搭建临时的高点基站,包括投送一些背包基站,保障救援顺利开展。消防救援队伍近年来重点是加强前突和索降力量的训练,救援人员携带着通信装备索降到“三断”区域,在今年的多场救援当中均发挥了“尖刀”作用。

“下一步,我们将按照‘打一仗、进一步’的要求,紧盯实战需求和问题短板,持续做好应急指挥通信保障工作。”魏平岩表示。

秋冬季防灭火形势严峻 隐患排查预警监测提升

进入秋冬季森林草原防火期,整体防灭火形势如何?

应急管理部风险监测和火灾综合防治司一级巡视员王金海介绍,今年1-9月,全国共发生森林火灾208起,较前五年同期均值下降了60.8%,未发生草原火灾,全国森林草原防灭火形势总体平稳。综合天气条件,林牧区物候、历史规律和火源特征分析,预计秋季24个省份阶段性火险等级较高。

其中,江西、湖北、湖南等地部分时段火险等级高。入冬以后,冬季华东、华中、华南、西南部分地区火险等级较高,华南、西南局部地区部分时段火险等级高。叠加极端天气多发难测、可燃物载量不断积累、新业态火源管控难度增大、林城交界区域风险挑战多、境外火威胁持续等因素,今年秋冬季防灭火形势依然严峻复杂。

9月26日,国务院安委会、国家森林草原防灭火指挥部组织召开了全国安全生产和秋冬季森林草原防灭火视频会议。

近期,国家森林草原防灭火指挥部办公室、应急管理部认真贯彻落实会议部署,重点开展了五方面工作。

一是强化会商研判。组织应急、林草、气象、公安等部门共商全国秋冬季火险形势,指导各地因险设防、因险施策。同时加强滚动研判和短临预报,实时分析全国高温、干旱、干雷暴区域,动态调度林牧区的自然物候条件和流动人口规律,点对点提醒有关地区。

二是强化隐患排查。会同国家林草局、公安部持续开展森林草原火灾重大隐患动态清零和查处违规用火行为专项行动,联合国家能源局、国家电网公司、南方电网公司深入开展“林电共安”攻坚战三年行动,派出联合工作组分赴北京、天津、河北、重庆、新疆等地开展“四不两直”暗访督查。

三是强化行业管理。会同文化和旅游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市场监管总局进一步加强景区森林草原火灾防控,国家林草局、教育部持续加强中小学生森林草原防火宣传教育;工业和信息化部也持续推进“宽带林草”建设。国家林草局近期召开了京津冀晋蒙防火联席会议,全力加强环首都区域的火灾防控。

四是强化靶向发力。盯紧重点部位和薄弱环节,加大科技赋能和物资支撑力度,继续对重点省份开展专项指导服务,同步推进重点区域的系统治理,不断夯实基层基础。

五是强化应急准备。科学预置扑救力量,合理布防142架航空消防飞机,国家综合性消防救援队伍全时备战,大兴安岭林业集团和内蒙古、吉林长白山森工集团安排近2万人的防扑火队伍靠前驻防。

王金海表示,下一步,国家森林草原防灭火指挥部办公室、应急管理部还将全力抓好五方面工作。

一是层层压实各方责任,充分发挥“林长制+网格化”作用,推进人防、物防、技防与智防的有机结合,确保管控责任落实到每个山头、地块。

二是聚焦“野外火源管控不力、人民防线筑得不牢”两个普遍性突出问题,推进森林草原火灾重大隐患“清、查、改”,加大违规用火典型案例的曝光力度,查处一案、震慑一片。

三是持续做好预警监测,不断提升科学性、精准性和时效性,响应快速,“叫应”闭环,切实做到火险早发布、火情早发现、火灾早处置。

四是保持全勤备战,盯牢重点时段,重点关注北京和环京地区、东北内蒙古及西南林区、边境地区和高火险区域,完善应急预案,优化力量编成,扎实做好各项准备。

五是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遇有突发火情,及时介入、提早响应、提级指挥,加强跟踪调度,科学研判分析,不仅要打早、打小、打了,还要打好,确保全链条、全时段、全过程安全。


作者:余娜

责任编辑:龚忻
热点内容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最新评论
发条有爱的评论~ 0
加载中。。。。
微信
微博
头条
直播
抖音
快手
中国工业报社简介
|
合作
|
招聘
举报邮箱: jubao@cinn.cn
投稿邮箱: cin1346@126.com
服务邮箱: fuwu@cinn.cn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10-67410642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https://www.12377.cn
广告招商电话: 010-67410642
行政热线电话: 010-67410602
Copyright © China Industry News,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702002509号 京ICP备12018842号-2
中国工业报社 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允许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