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工业报记者 马艳
当新能源转型的浪潮席卷全球车市,2025年上半年的中国汽车市场正以“多元绽放”的姿态书写新篇——比亚迪海外销量上半年超去年全年,零跑汽车营收同比激增174%刷新纪录,长安新能源车销量近乎翻倍……
作为全球最大汽车市场,中国车市的核心力量从未停下前行的脚步。国有车企在转型阵痛中锚定新方向,民营车企以规模与质量双升领跑行业,造车新势力凭创新突围开辟新赛道,三大阵营交出的半年答卷,不仅勾勒出中国汽车工业的强劲韧性,更让世界看到“中国智造”的澎湃动能。
国有车企:转型阵痛中孕育新动能
近年来,在新能源汽车产业政策的引导下,国有车企加速向新能源赛道切换,2025年上半年财报的集中披露,既暴露了行业转型期的共性挑战,又勾勒出不同企业在突围之路上的差异化轨迹。
作为我国汽车工业的“压舱石”,国有车企的经营动态始终是行业发展的重要风向标。近年来,在新能源汽车产业政策的引导下,国有车企加速向新能源赛道切换,2025年上半年财报的集中披露,既暴露了行业转型期的共性挑战,又勾勒出不同企业在突围之路上的差异化轨迹。
东风集团股份(00489.HK)上半年虽销量下滑但盈利结构在不断优化。财报显示,上半年,东风集团股份销售汽车约82.39万辆,同比下降14.7%,实现销售收入545.33亿元,同比增长6.6%;毛利润75.99亿元,同比增长28.0%;毛利率达13.9%,同比提升2.3个百分点;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净利润0.55亿元,较去年同期的6.84亿元,下滑近92%。
关于业绩变动的主要原因,东风集团股份表示,合资非豪华品牌市场下探,导致合资乘用车业务销量和利润同比大幅下降,应对市场竞争,东风集团股份在自主事业领域研发、品牌和渠道建设、市场营销方面投入加大。
虽然营利下降,但长安汽车(000625.SZ)的财报依然亮点颇多。长安汽车发布的2025年半年度报告显示,报告期内,公司营业收入达726.91亿元,同比下降5.25%;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22.91亿元,同比下降19.09%。不过从销量数据来看,今年上半年,长安汽车整车销量约135.5万辆。其中,新能源销量约45.2万辆,同比增长49.1%;海外市场销量29.9万辆,同比增长5.1%。新能源与海外市场成为重要增长支撑。
按照规划,长安汽车将在2025年达成300万辆年销售目标,其中新能源车销量100万辆,全年营业收入预计为3550亿元。中国长安党委书记、董事长朱华荣表示:“中国长安将以新能源、智能化、全球化为三大战略主线,计划到2030年,实现整车销量500万辆,其中新能源车销量占比超过60%(包括全球市场),海外销量占比超过30%。”
北京汽车(01958.HK)的上半年业绩则更直观地反映了传统车企在转型中的“适应性挑战”。报告期内,北京汽车收入823.98亿元,同比下降12.6%;公司权益持有人应占利润3.6亿元,同比下降81.8%;每股基本盈利0.04元。
尽管短期业绩承压,北京汽车仍坚定秉持新能源化发展方向,持续完善新能源产品矩阵,推动新能源战略纵深突破。
江淮汽车(600418.SH)虽短期业绩面临较大压力,但改善因素已在逐步累积。江淮汽车上半年实现营业收入193.6亿元,同比下降9.1%;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7.73亿元,同比下滑356.89%。
不过从产品销量看,江淮汽车部分产品展现出强劲发展势头。2025年上半年,该公司皮卡销售3.29万辆,同比增长15%;新能源轻卡销量超9200辆,同比增长46%;新能源重卡累计交付超2800辆,同比增长超180%。
特别是被市场寄予厚望的尊界S800,成为关键突破口。“从江淮汽车与华为合作进入到高端豪华领域开始,我们就把这个项目作为头号工程顶格推进。为了培育尊界品牌,我们将各领域优质资源优先向该项目倾斜。它是我们的明星业务,也是我们转型发展中具有标志性的重中之重工程。公司高度重视这个项目,全力以赴来推进它。”江淮汽车董事长项兴初说。
民营车企:产业变革“排头兵”
以比亚迪、吉利为代表的民营车企,毋庸置疑已经成为这一轮汽车产业变革浪潮中的“排头兵”,是中国品牌的中坚力量。
以比亚迪、吉利为代表的民营车企,毋庸置疑已经成为这一轮汽车产业变革浪潮中的“排头兵”,是中国品牌的中坚力量。
8月29日,比亚迪(002594.SZ)发布的中期业绩显示,其上半年实现营业收入3712.8亿元,同比增长23.30%,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155.1亿元,同比增长13.79%。
今年上半年,比亚迪累计销售新能源汽车214.6万辆,同比增长33%。海外业务正在成为比亚迪的重要增长点之一。今年1-6月,比亚迪在海外市场销量已超去年全年,达47.22万辆,同比增长132%,占其全部销量的21.63%,其中6月海外销量首超9万辆,占比近30%,刷新历史最好成绩。
吉利汽车(00175.HK)发布的财报数据同样令人欣喜。其上半年总收入达1503亿元,创历史新高,同比增长27%;归母利润92.9亿元,扣除外汇汇兑税后归母净收益等非核心损益后,实现核心归母利润66.6亿元,同比增长102%。公司毛利总额提升至247亿元,毛利率达16.4%。
值得注意的是,营利双增长的背后,吉利汽车的销量结构也发生质变,上半年总销量140.9万辆,创历史新高,其中新能源占比首次过半(51.5%),达72.5万辆,同比增长126%。基于上半年取得的亮眼成绩,吉利汽车也将全年销量目标从271万辆上调至300万辆。
吉利控股集团CEO、吉利汽车控股有限公司副主席及执行董事李东辉在业绩会上表示,随着“反内卷”的推进,行业竞争会更加理性、有序。“吉利这样坚持长期主义、注重综合实力提升的企业,未来竞争优势将更加凸显。”
长城汽车(601633.SH;02333.HK)同样交出了一份高质量财报。报告期内,长城汽车营业总收入923.35亿元,同比增长0.99%。其中二季度实现营收523.16亿元,同比增长7.72%,环比增长30.73%,成为长城汽车历史上营收最高的二季度数据。销量方面,上半年长城汽车累计销售568852辆,同比增长2.52%,为下半年增长奠定基础。
小米集团(01810.HK)在智能电动汽车领域的突破同样值得关注。其2025年第二季度财报显示,智能电动汽车及AI等创新业务分部收入213亿元,同比增长233.9%,其中智能电动汽车收入206亿元,其他相关业务收入6亿元。盈利能力方面,该分部毛利率达26.4%,经营亏损收窄至3亿元;二季度交付新车8.13万辆。小米集团总裁卢伟冰发微博表示,汽车业务二季度亏损收窄至3亿元,预计下半年开始盈利,2027年出海目标不变。
宇通客车(600066.SH)则在商用车领域彰显龙头实力,上半年净利润逆势增长,海外市场实现突破。数据显示,宇通客车在上半年实现营业收入161.29亿元;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19.36亿元,同比增加15.64%。大中型客车的产销量稳居行业第一,同时,宇通客车以定制化模式开拓海外市场,为中国客车企业出海提供了可借鉴的路径。
造车新势力:差异化突围
多家企业凭借销量与盈利的双重突破,成为行业增长的重要引擎。
造车新势力的表现也不错。多家企业凭借销量与盈利的双重突破,成为行业增长的重要引擎。
零跑汽车(09863.HK)上半年业绩堪称“爆发式增长”,多项核心指标创历史新高。2025年上半年,零跑汽车营业收入达到242.5亿元,较2024年同期增加174%,毛利率为14.1%,半年度毛利率创公司成立以来新高。业绩创新高的背后,与零跑汽车销量提升密不可分。2025年上半年,零跑交付新车221664辆,位居中国新势力品牌销量榜首,而在7月,零跑汽车全系交付达50129辆,同比增长超126%。
“我们现在的目标是确保零跑今年50万辆销量,也希望可以超预期,这是一个小目标。我们还要争取成为一个世界级的电动车企,目标是年销400万辆,这是我们的大目标。”零跑科技创始人、董事长、CEO朱江明日前表示。
极速增长的交付量也让小鹏汽车(09868.HK)交出一份不错的半年报。数据显示,小鹏汽车2025年上半年总收入达340.85亿元,同比激增132.5%;上半年累计交付19.72万辆,超过2024年全年交付量,净亏损也从去年同期的26.5亿元收窄至11.4亿元。今年以来,小鹏旗下MONAM03等车型持续热销,覆盖10万至20万元主流价格带,形成“高端+大众”双线布局。2025年上半年,小鹏汽车交付量达197189辆,远超2024年同期的52028辆。其中,第二季度交付量突破10.3万辆,同比增长241.6%,创单季度历史新高。
理想汽车(02015.HK)的上半年业绩则呈现出“稳中有进”的特点,尤其在盈利能力与运营效率上表现突出。理想汽车二季度交付了111074辆,同比微增2.3%。季度总营收达到302亿元,较去年同期的317亿元下降4.5%,但环比2025年第一季度增长16.7%。
值得注意的是,理想汽车运营利润达到8.27亿元,同比大幅增长76.7%,环比增幅更是高达204.4%。季度净利润为11亿元,与去年同期基本持平,但较今年一季度环比大增69.6%。
理想汽车董事长兼CEO李想表示,公司将继续投资产品和智能化,并计划于9月推出理想i6车型,以扩充产品阵容。
从汽车三大阵营的表现不难看出,2025上半年中国车市已形成“国有车企转型筑基、民营车企规模领航、新势力创新突围”的多元格局。国有车企在传统业务调整中加速新能源布局,民营车企凭借全产业链优势实现全球化突破,新势力则以灵活创新抢占细分市场。三者协同发力,不仅推动中国汽车市场在新能源转型中保持增长韧性,更为全球汽车产业变革注入了强劲的“中国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