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工业报记者 马艳
在屏幕上设置好参数,点击屏幕按钮,几分钟之后,一幅带有玫瑰图案的刺绣作品便完成了——这不是手工匠人耗时许久的杰作,而是智能刺绣设备依托数字化技术实现的高效创作。这样的场景,如今正越来越多地出现在缝制生产车间中,成为中国缝制机械行业智能化转型的生动缩影。
这一转型成果,在行业盛会中得到集中展现。9月24日,全球缝制机械行业的“风向标”——中国国际缝制设备展览会(CISMA 2025)在上海开幕。记者在展会现场观察到,参展的一大批设备贯穿缝前、缝中、缝后整个产业链,既精准瞄准下游生产中的“卡脖子”难题,更凸显出鲜明的智能化、数字化特征,为下游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破解生产痛点 技术持续突破
CISMA2025展会现场,众多企业的创新技术产品成为观众聚焦的焦点。这些产品瞄准下游生产中的“卡脖子”难题,在单机性能优化、工艺突破上展现出强劲实力,既让行业技术突破的成果可感可触,更从实践层面印证了我国缝制机械行业正从“规模红利”向“结构红利”、从“大而全”向“强而韧”转型的坚实进程。
在美机科技集团展位,过坎王2代X10Tf-B设备前围满了观众。现场工作人员演示的牛仔布多层过坎操作中,16层厚实的牛仔布送入机器后,传统设备常见的卡顿、起皱问题并未出现——这款设备凭借途灵自适应控制系统,流畅完成缝制,针脚均匀。来自广东的制衣厂老师傅们凑近观察,有人用手感受送布力度,感慨道:“以前缝厚料总怕卡布,调机就要花大半天,这机器连16层牛仔都能轻松过,还不用频繁调参数,太省心了!”不少观众当场记录技术亮点并预约上门试机。
富山科技展位同样人头攒动,其AI智能平缝机9VIII吸引了大量关注。展位负责人介绍,该产品搭载全球首创的智能线张力控制技术,断线率降低80%,线头长度严控在2mm以内,解决了高端服装的品控痛点。
川田智能展位成为国内外知名服装品牌和企业代表的“打卡地”。据川田智能工作人员介绍,本次全球首发的AI无鸟巢模板机,搭载三大核心AI技术,攻克传统设备起针“鸟巢”线团、起针不上线等难题;而其第六代全自动开袋机JT-A37采用行业领先的折料方式,5道工序省时省工,可轻松完成31种不同口袋、2种T恤门襟及1种裤脚拉链叉的制作,大幅提升生产灵活性。
四川精上的360度完美线迹机头旋转模板机也展现出技术优势。该设备采用可旋转360度的机头设计,机头与旋梭底座具备360度同步旋转缝纫功能,精准实现复杂线迹要求,为高端缝制需求提供了技术支撑。
这些技术创新并非孤立的产品突破,而是行业转型的集中体现。在中国缝制机械协会理事长杨晓京看来,当前,行业正从大规模、批量化的生产型制造向个性化、定制化以及整厂解决方案的服务型制造进一步转型升级。一大批骨干企业以信息化、数字化、智能生产线、智慧工厂及定制化、个性化缝制解决方案为方向,持续满足下游产业对高品质、高性能、“小单快反”的自动化设备和服务需求。
AI技术引领 重构产业架构
当前,AI已成为行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的“核心引擎”。在本届展会中,AI从单机应用到全流程协同,重塑行业格局,展现数实融合前景。
杰克科技展位上,其旗下AI服装制造深度融合新品牌Aitu艾图引发广泛关注。其展位负责人介绍,艾图Ai10缝纫机是全球首款AI缝纫机,打破了德日品牌在该领域的技术垄断,为全球产业变革提供了“中国方案”。据悉,该设备拥有50多项行业首创技术,已申请300多项专利。
“艾图Ai10开创了缝制设备新品类。”艾图产品总裁胡文海表示,不同于传统设备仅作为辅助工具,这款AI缝纫机借助AI驱动,能够持续学习、思考,感知人机操作的提升空间,助力客户优化交互、改进管理、提高效能,更像是“掌握人类经验”的“老师”。具体来看,它通过“经验数据化”降低了服装企业对熟练工人技能的依赖;有效破解了订单小单化、面料多样性带来的产线管理难题;并通过数据分析识别产线瓶颈工位,提升产线整体效率。
除单机AI应用,全流程AI智能系统也在展会中展现出强大效能。衣拿的AI智能吊挂系统(9A系列),可对物料运输路径规划、任务调度等关键环节进行智能化处理,实时监测设备运行状态并智能预警异常,保障生产稳定与产品质量可控。
力克展位的ValiaFashion解决方案同样聚焦AI全流程赋能。据展位负责人介绍,该方案实现从云端订单接入、AI驱动的用料估算、排产到设备自动裁剪的全流程闭环,大幅缩短订单响应周期;借助数字孪生与实时数据可视性,还能推动跨地域工厂协同,助力企业实现柔性制造,逐步成为“AI时代裁剪房的智慧中枢”。力克亚太区总裁FrédéricMorel表示:“以中国为代表的亚洲制造业,正迎来以数字化韧性为核心的深刻变革。力克将整合全球资源与本土智慧,通过先进解决方案助力客户应对挑战,实现可持续增长。”
杨晓京强调,AI技术对行业的推动作用值得肯定,但AI并非智能化的全部。其在缝制机械行业的发展进程,既取决于国家对AI技术发展的决策与阶段化进展,更需要依托上下游产业链的协同创新,破解柔性面料抓取、多层布料瑕疵识别等痛点、难点与“卡脖子”问题。
对于未来AI在行业中的应用,杨晓京充满期待:“今后,围绕不同面料和场景的缝纫工艺,我们要进一步研发全数字化驱动及可编程控制技术,运用AI、智能传感、缝料识别、机器人辅助缝纫等技术,优化刺料、挑线、勾线、送料等核心机构,开发具备自感知、自适应、自调整、自监测、自学习功能及可物联的AI缝纫机与专用数控系统,借助人工智能重构产业架构,实现数实融合。相信未来三到五年,行业在这一领域会有重大突破。”
直面挑战抓机遇 迈向强国之巅
尽管缝制机械行业在技术方面不断突破,但杨晓京也坦言,当前,中国工业缝制设备产量占全球份额的85%,产品市场仍主要为中低端。从强国之林向强国之巅迈进,行业依然还面临产业基础有待巩固、产业链地位有待提升、产业结构尚需进一步优化、专业技术人才不足等短板弱项,以及服装产业向世界范围内的成本洼地加快转移、欧美等国际市场需求减弱等因素困扰。
为主动应对挑战、把握发展机遇,中国缝制机械协会已提前谋划,启动相关规划编制工作,为行业未来发展指明方向。杨晓京介绍,自去年起,中国缝制机械协会启动了《缝制机械行业“十五五”高质量发展指导意见》《缝制机械行业“十五五”技术进步指导意见》《缝制机械行业“十五五”标准化重点任务》等行业系列规划的编制,今年上半年已完成草案编写,研究并初步提出了行业“十五五”发展主要目标、重点任务和实施措施。
草案明确提出以加快新一代信息智能技术与行业深度融合为主线,加强自主创新,加快数智转型,强化产业基础,推动产业升级,全面塑造行业高质量发展和国际竞争发展新优势,推动我国缝制机械产业向智能化、高端化和绿色化发展转型,持续巩固提升我国缝制机械强国地位的指导思想。其中,部分任务目标尤为关键,成为衡量行业转型成效的重要标尺:“高端缝制设备国产化率突破70%以上,中高端市场占有率达到50%。”“加快产品自动化智能化转型,自动化设备占比达到90%以上,智能缝制设备占比提升到30%。”“培育营收超20亿元的国际知名企业3-5家,拥有核心技术并保持国际领先的创新型骨干企业5-10家。”
杨晓京表示,作为为全球数万亿下游行业提供数字引领、技术保障和服务支撑的缝制机械行业,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加速演进,新一代信息智能技术与缝制机械深度融合,叠加世界人口持续增长、下游消费持续扩大、鞋服产业链加速重构、国家高质量发展产业政策加快落地等机遇,缝制机械行业将迎来向智能化、服务化和高端化、绿色化发展转型的窗口期。“未来5年乃至更长一段时间,是我国缝制机械行业迈向强国第一阵营、换代跨越的战略机遇期。”杨晓京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