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全省质量发展工作专题培训班上,新都区作典型经验发言。新都区相关负责人在发言中表示,新都始终将“质量”视为城市发展的核心驱动力,走出了一条特色鲜明的质量强区之路。
据悉,质量强县(区、镇)培育建设,是国家推动质量强国战略在基层落地生根的关键举措。2024年10月,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印发《质量强县(区、镇)培育建设工作方案》,旨在以县域为着力点,立足地方资源禀赋,通过实施质量发展战略、推动管理创新,促进区域精细化、品质化、智能化发展,增强质量竞争新优势,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同时,市场监管总局部署的“百城质量提升推荐活动”,也要求各城市紧扣提振消费、特色产业提质增效等方向,选好主攻点,打造具有标志性成果的特色活动品牌。
培训班上,新都聚焦产业根基、创新服务模式、提升城乡品质的深度实践,引发了广泛关注。
从“新都造”到“新都质”的跃升
提到C919国产大飞机生产地,“新都”一定是跃然眼前的字眼。
作为C919机头部件全国唯一生产地,新都航空产业的发展日新月异,完成了“从无到有”“从有到强”的蜕变。
当然,这只是新都制造业向“质”而行的缩影。近年来,瞄准产业链痛点,新都区实施了精准的“一链一策”质量强链行动。
“目前,我们供应链本地配套率提升到了75%。”中车成都公司相关负责人介绍,在成都地铁实现“新都造、新都修”的背后,是新都区绘制产业质量图谱、靶向施策的结果。今日,“成都地铁70%新都造”已成为一张亮眼名片,西南首台高端旅游列车“熊猫专列3.0成都号”的成功下线,更印证了新都产业竞争力的逐年提升。
在新兴的氢能赛道,新都同样跑出了加速度。厚普国际氢能产业集群内,国家级氢能装备检测中心刚刚获批建设。依托政企联合设立的5亿元氢能产业基金,新都在“制储运加”装备领域持续发力。全球首列氢能源市域列车在这里试运行,全国首台氢燃料航空涡轮发动机亮相珠海航展,“新都造”氢能重卡在“成渝氢走廊”上一路奔驰……
针对行业共性质量问题,新都还探索出“一会一书”模式——组织行业培训会解决共性问题,为企业出具个性化诊断书。据统计,这套方法已系统解决了121个质量问题,实现了“一次召回提升一个行业”的目标。
让质量红利直达“最后一公里”
在新都,质量提升发生在工厂车间,更融入在服务企业和市民的方方面面。
2025年,新都创新设立首期规模3000万元“新质贷”,支持中小微企业获贷29.8亿元,直达快享政策资金超3.68亿元。对获得质量奖、主导制定先进标准的企业给予财政奖励,引导3家企业斩获省级质量奖项。全区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达6633件,增长17.8%。
在位于四川成都新都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的质量基础设施“一站式”服务中心,园区某企业办事员王驰刚咨询完一项新产品的标准制定问题。“不用跑多个部门,在这里就能得到标准、检测、认证等‘一站式’服务,省时省力。”他感慨道。
这种便捷得益于新都深化校地合作,在全区3个园区、9个镇街布设的12个服务站点形成的网络,探索出的“125”服务模式(一个主体、两个拓展领域、五个维度)已累计服务企业超2.6万家次,解决问题5000余个,节约成本超7400万元,成为全国典型案例。
针对企业反映强烈的“办事远、手续繁”问题,新都区创新推出了“企视通”视频直通服务平台。在区政务中心,新都区某企业财务人员李宇涵在办公室通过平台“一键呼叫”,与政务中心的专员视频连线,很快就办妥了原本需要跑腿的税务事项。“像视频聊天一样方便,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李宇涵点赞道。目前,“企视通”已梳理110项高频涉企“视频办”清单,在全区布设了31个服务点位,让政务服务触手可及。
跨区域的质量协同也结出硕果。新都区与重庆市九龙坡区携手,成立了科技服务机构创新合作联盟,共同发布供需清单,推动供应链合作超50亿元。连续两年举办的“新龙”质量创新成果发布活动,已成为区域质量合作的品牌。“两届活动,我们与九龙坡的伙伴们共同解决了655个质量问题,产生的经济效益接近3亿元。”新都区市场监管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这种聚焦特色产业提质增效的区域协同模式,正是新都响应“百城质量提升”活动、打造质量工作特色品牌的生动实践。
城乡焕新颜民生增福祉
质量水平是衡量一个城市发展和综合实力的重要标志,更体现着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这一点,在新都具象可见:
过去一年,新都建成区面积突破100平方公里,全年空气优良天数达307天,改善幅度全市第一,国省控断面水质稳定达Ⅱ类以上。
民生支出占比连续三年上升至近80%,103个幸福美好生活项目完成投资88.1亿元。
工程质量合格率100%,获评“四好农村路”全国示范县;“4个+”基本公共服务标准化模式及其经验获中央宣传部、发改委、文旅部三部委联合推广。
当前,推动质量强国建设向基层延伸成为关键。近年来,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启动质量强县(区、镇)培育建设,并部署“百城质量提升推荐活动”,旨在激发县域单元立足特色、以质取胜,发展新质生产力。
新都的种种探索,正是对这一国家战略的积极响应与实践。
从古蜀三都的历史荣光,到现代产业的创新突破,再到响应国家质量强县培育与百城质量提升的扎实行动,当“新都造”氢能列车飞驰于成渝走廊,当企业通过“企视通”轻点指尖解难题,质量强区已不仅是战略蓝图,更是触手可及的生动实践。
新都正以“质量”为笔,绘就城市高质量发展的新图景。(包瑞雪、刘正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