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工业报记者 余娜
6月24日,2025年节能宣传周期间,山西科城能源环境创新研究院联合南京师范大学与绿行太行团队,以“协同促转型,共建零碳链”为主题,举办了“山西-长三角地区产业链协同降碳”研讨会。与会专家认为:山西为长三角地区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两地产业具备优势互补的特性,协同减污降碳的潜力巨大。
中国工业报记者获悉,山西省与长三角地区分别代表着我国的能源重地与经济高地,两地在绿色电力交易、碳足迹管理、清洁能源输出(如绿电、氢能)与产业链协同升级方面具备优势互补的条件。目前,双方企业已经在新能源技术研发与产业落地、氢能产业链与应用、减污降碳技术研发与绿电输送等方面展开诸多合作。研讨会上,专家就减污降碳与区域协作案例从政策创新、技术协作、能力建设等角度展开讨论。
会上,《山西省重点行业减污降碳优秀案例观察》《晋浙企业减污降碳实践比较与协同发展路径研究报告》两份调研报告发布。前者总结了山西传统钢焦产业在钢焦联产、低碳技术应用与研发及循环产业技术发展与产业链延伸三个方向上的降碳突破。后者分别比较了山西与浙江三个重点企业的减污降碳路径,并提出互鉴经验。
绿行太行团队负责人李飞表示:“传统行业减污降碳任重道远。目前山西钢铁与焦化企业已经在降本增效与超低排放改造上做出很多努力,但面对持续的市场低迷与紧迫的‘双碳’期限,还需从技术、产品、政府扶持与能源结构等多方面下大功夫。”
南京师范大学教授胡晓辉在走访过程中发现,浙江企业已开始在山西重点产业链打造中发挥作用。近年来,山西将氢能作为能源转型的新方向之一,但想要打通产业链上下游,形成集群规模并不容易。山西企业可以借鉴“浙江经验”:作为减碳服务商,企业可以打造低碳数据管理模式、平台并形成配套制度体系。胡晓辉建议,未来政府能够在企业“牵线搭桥”中发挥重要作用。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经济学院教授闫云凤分享了对于山西与长三角地区产业链协同降碳潜力的初步研究结果:“长三角地区的发展离不开山西的贡献。”
记者获悉,2025年闫云凤的团队从碳排放、就业、增加值等多个角度深入调研了山西十大产业链中的高端装备制造、风电装备、氢能、光伏、新能源汽车、半导体及先进算力与长三角地区之间的关联,初步得出两个主要结论:第一,山西为长三角地区机器设备、轻工业、服务等行业的发展供应了大量电力。第二个,山西各个产业链与全国或长三角地区之间的关联有各自的特性,建议开展“一链一策”或者“一企一策”的政策扶持。
山西和长三角地区产业链协同降碳潜力巨大,但仍然存在要素(如绿电)流通成本高与标准和政策的壁垒等问题。对此,浙大城市学院城市发展与战略研究院、幸福城市研究院副研究员博士吴旭提出三个共同体:产业共同体、技术共同体和市场共同体,共同克服困难、推动合作。
研讨会上,来自上海的气候变化机构合伙人孙菁歌从实践角度出发,表示日后将通过推进气候技术的本地化应用、构建绿色金融等生态来实际地参与到山西的转型工作中。
“山西与长三角地区在低碳发展领域的深度协作,既能发挥山西能源资源优势,又能结合长三角地区的技术与市场优势,推动区域协同高质量发展,形成示范效应。我们将持续关注区域减污降碳合作,努力把全球的创新资源引到山西来。”山西科城能源环境创新研究院院长何泓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