频道

探寻建材行业绿色转型路径 全力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

©原创   中国工业新闻网 2025-05-25 11:58

中国工业报记者  曹雅丽

五月的山城,嘉陵江畔的薄雾还未散尽,缙云山麓已披上初夏的新绿。在这座被两江环抱的立体都市里,流水线上的机械臂与千年巴渝文脉相遇,传统水泥窑与数字化大屏同频,一幅“老产业”焕发“新气质”的转型画卷正徐徐展开。

5月23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通过《制造业绿色低碳发展行动方案(2025~2027年)》。会议指出,推进制造业绿色低碳发展是大势所趋,要加快绿色科技创新和先进绿色技术推广应用,强化新型工业化绿色底色。要推进传统产业深度绿色转型,结合大规模设备更新等政策实施,积极应用先进装备和工艺,加快重点行业绿色改造升级。

建材行业作为传统产业,既是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也是能源资源消耗和碳排放的重点领域,其绿色低碳转型对实现“双碳”目标具有关键作用。5月15日-16日,中国工业报记者跟随金隅集团调研组深入金隅冀东水泥璧山公司、合川公司、江津公司、重庆混凝土公司等生产一线,探寻传统建材行业在“双碳”目标下的转型之路。

面对“十四五”收官与“十五五”谋篇的关键节点,这家有着70年历史的老牌国企正以科技创新为引擎,以绿色转型为突破口,全力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从智能化生产线到绿色矿山,从固废处置到低碳技术应用,金隅集团在重庆的实践,正为传统建材行业转型升级提供生动样本。

政策引领:以“好材料”打造”好房子”新生态

近年来,国家层面密集出台政策,推动住房建设从规模扩张向品质提升的历史性转型。随着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和房地产发展模式的深刻变革,住房政策正经历从“有没有”到“好不好”的战略转向。

2023年4月3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首次提出“要结合房地产市场供求关系的新变化、人民群众对优质住房的新期待”,将住房质量提升纳入政策导向。

2023年12月,全国住房和城乡建设工作会议提出要牢牢抓住让人民群众安居这个基点,明确提出“下力气建设好房子,在住房领域创造一个新赛道”。要求以绿色、低碳、智能、安全为核心,制定标准并完善政策体系。

2024年4月30日,中央政治局会议强调,“抓紧构建房地产发展新模式,促进房地产高质量发展。”

2024年7月15日,住建部发布报告,强调“好房子”需贯穿房屋全生命周期,要求企业结合数字化、绿色化等技术提升品质。8月23日,住建部提出系统推进好房子、好小区、好社区、好城区“四好”建设。

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适应人民群众高品质居住需要,完善标准规范,推动建设安全、舒适、绿色、智慧的“好房子”。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党组书记、部长倪虹强调,“好房子”建设是个系统工程,要在好标准、好设计、好材料、好建造、好服务五个方面下功夫。

建设“好房子”离不开“好材料”。这一系列顶层设计传递出明确信号:中国住房发展正在开启以品质为核心的新纪元,而建材作为建筑的“基因”,其绿色化、智能化升级将成为实现“好房子”愿景的重要基石。

绿色转型:从“灰色制造”到“城市净化器”

提到水泥企业,人们脑海中也许会浮现出一幅黑白色调的画面,它意味着高能耗、高污染。但在璧山区冀东水泥厂区,高耸的预热器塔架被绿树环绕,SCR脱硝设施持续运行,烟囱排放的白色水蒸气与蓝天融为一体。

“‘十四五’期间,公司积极开展原燃材料替代工作,碳排放强度显著降低,碳排放配额盈余10.04万吨,公司在重庆市碳交易平台进行碳排放配额交易变现,碳排放配额交易创收372.96万元。”璧山公司区域党委书记马庆海介绍。

“我们不再是污染源,而是城市的‘净化器’。”马庆海介绍,通过投资2600万元建设脱硝SCR项目、实施篦冷机改造等减排措施,2024年公司吨熟料碳排放强度下降20公斤,全年碳配额盈余3万吨,实现环保与经济双赢。

作为金隅集团旗下全资水泥企业,2024年,合川公司吨熟料碳排放强度下降20公斤,全年碳排放配额富裕3万吨,拍卖营收210万元。熟料单位产品综合电耗下降2.9%,熟料单位产品综合能耗下降9.1%。

合川公司党支部书记、经理于俊杰介绍,通过实施篦冷机改造、罗茨风机改造、湿法脱硫项目、脱硝SCR项目;物料储存堆棚全密闭,并喷雾抑尘,运输皮带全闭式,上料口配备袋式除尘器;包装车间全封闭,水泥装车采用集中通风除尘系统,运输车辆出厂全部苫盖及冲洗;道路和广场等区域每日除尘抑尘保洁等一系列减排降碳措施,为合川公司绿色环保和低碳节能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可持续发展是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公司积极践行绿色低碳发展要求,从产品改进、能源结构调整等方面下功夫,并取得了实际成效。”重庆混凝土公司党支部书记、副经理(主持工作)谭勉志座谈时表示。

工信部信息通信经济专家委员会委员盘和林此前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当前,中国制造业能耗占全国总能耗的65.4%,传统高耗能行业碳排放占比超70%。通过绿色化改造,可直接降低单位GDP(国内生产总值)能耗和碳排放强度,缓解大气、水体污染等环境问题,同时规避欧盟碳边境税等国际绿色贸易壁垒,维护产业链安全。

据数据显示,2025年第一季度全国水泥产量达3.31亿吨,同比下降1.4%。降幅较1-2月收窄4.3个百分点,较去年一季度大幅收窄10.4个百分点。从一系列数据变化来看,今年第一季度水泥行业成功实现了扭亏为盈,水泥业务呈现出产量下降、价格推动盈利水平提高的独特局面,整体呈现出“利润改善”的良好走势。

循环经济:推动企业绿色可持续发展

眼下在水泥和混凝土行业的发展中,节能减排成为行业公认的关键指标。减少排放、走绿色发展之路,已经是行业转型发展的必经之路。

“璧山公司以水泥+环保建设,以区域功能重新定位和经济跨越式发展为契机,有效拓展水泥产业链。”马庆海说。

马庆海介绍,2022年建成水泥窑协同处置固体废物项目(二期:有机污染土壤),2024年建成水泥窑资源化利用固体废物项目(危废项目),具备协同处置一般固体废物及可燃废弃物44.15万吨/年、危险废物6万吨/年的能力。

“合川公司利用水泥窑协同处置固废技术,四年累计处置固废8367万元;矿山生态修复更是亮点——合川大庙石灰岩矿通过覆土复绿、废石再利用,入选国家级绿色矿山名录,复垦验收87.44亩,成为重庆首个退还复垦保证金的矿山企业。”于俊杰表示。

在冀东水泥重庆江津有限责任公司,记者了解到,江津公司积极探索构建循环经济产业链,推动企业绿色可持续发展。

江津公司党支部书记、经理张立顺介绍,公司积极探索构建循环经济产业链。利用重庆区域“无废城市”建设契机,扩大水泥窑协同处置范围,促进固废替代石灰石比例稳步上升,构建固废资源化新格局;通过加大能源梯级利用,升级优化余热发电系统,将吨熟料发电量提升至卓越水平,持续稳步减少外购用电。

谭勉志介绍,在能源替代方面,重庆混凝土公司一直致力于减碳减排。从原材料进货到混凝土出厂整个生产运营环节,都有新能源车辆设备的身影。如新能源材料车、上料装载机、低压螺杆空压机、新能源罐车等,在降控自身成本的同时,为减排作出应有贡献。

记者看到,一辆辆白色新能源罐车整齐排列,正忙碌地穿梭于生产线与工地之间。这些零排放的电动罐车取代了传统燃油车辆,不仅大幅降低了运输环节的碳排放,更以静音、高效的特点提升了城市配送的环保标准。

近年来,璧山公司、合川公司、江津公司和重庆混凝土公司壮大和发展了环保产业,履行了社会责任,成为名副其实的“政府好帮手,城市净化器”。这些企业不仅在节能减排领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更通过循环经济产业链的构建,为区域经济的高质量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科技创新:数智化按下发展“快进键”

随着“5G+工业互联网”技术在水泥生产线上的应用,金隅集团紧跟时代步伐,正在逐步将数字技术融入生产全过程,努力实现智慧决策、智能生产,不断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掀起企业智能发展的新高潮。

在璧山公司中控室,记者看到,一排排先进的监控设备整齐排列,屏幕上闪烁着各种数据和图像。工作人员全神贯注地盯着屏幕,不时地操作着键盘和鼠标,对设备运行状态进行实时监控。这里是整个公司生产运营的“大脑”,通过这些设备,工作人员可以精准地掌握各个生产环节的情况,一旦发现异常,就能迅速做出反应,确保生产过程的稳定和安全。

当前,“人工智能+”深度融入生产:璧山公司应用中子在线分析仪实现无人化配料;江津公司探索AI算法优化熟料热耗,并布局“建筑垃圾-再生骨料”闭环产业链。伴随着智能专家系统、能源管理系统、智能物流系统、数字化矿山系统、智能运维管理平台等系统的上线运行,合川公司设备运转率、单位产品成本等关键指标及内部管控水平进一步优化和提升;江津公司持续深化建设智能工厂,推进生产智能化。例如在石灰石矿山建设智慧开采平台、应用智能爆破系统等,不断提升开采效率;在水泥窑应用AI算法实现煅烧参数自动优化,进一步降低熟料热耗;引入机器视觉检测系统,加强质量管控,减少人为因素影响。

企业传统工业制造与5G+工业数字技术的完美融合,不仅大大提高了工业生产效率、降低运营成本,更是推动了传统工业向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升级,为各个公司高质量发展按下了“快进键”。

在重庆,我们看到了传统产业以“绿色为底、科技为笔”绘就的新画卷——这里有矿山复垦的“生态答卷”,有数智赋能的“创新案例”,更有“水泥+环保+新能源”的产业新生态。站在“十五五”规划的新起点,建材行业将以更加坚定的步伐迈向高质量发展新征程。


作者:曹雅丽

责任编辑:龚忻
热点内容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最新评论
发条有爱的评论~ 0
加载中。。。。
微信
微博
头条
直播
抖音
快手
中国工业报社简介
|
合作
|
招聘
举报邮箱: jubao@cinn.cn
投稿邮箱: cin1346@126.com
服务邮箱: fuwu@cinn.cn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10-67410642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https://www.12377.cn
广告招商电话: 010-67410642
Copyright © China Industry News,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702002509号 京ICP备12018842号-2
中国工业报社 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允许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