频道

我国存贷款利率密集下调 为实体经济注入“活水”

中国工业新闻网 2025-05-20 14:53

中国工业报 王珊珊 刘德炳

2025年5月20日起,我国六大国有商业银行及招商银行同步更新人民币存款挂牌利率,这是继2024年10月后银行业再度集体调整存款利率政策。彼时,三个月期、半年期、一年期、二年期、三年期、五年期定期存款挂牌利率均下调25BP至0.80%、1.00%、1.10%、1.20%、1.50%、1.55%。7天期通知存款利率下降25BP至0.45%,1天期通知存款利率下降5BP至0.10%。

同一天,中国人民银行授权全国银行间同业拆借中心公布,1年期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降至3%,5年期以上LPR降至3.5%,均较上一期下降10个基点。这是今年以来LPR首次下降,传递出稳市场、稳预期的明确信号。

目前,我国已基本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利率体系。央行通过调整政策利率,影响货币市场利率(如同业存单利率)和债券市场利率(如国债收益率),并影响存贷款利率(如LPR和银行存款挂牌利率),进而促进消费和投资,提升社会总需求,支持经济发展。

政策落地 有助于宏观经济稳定运行

此次调整是对5月初央行宣布一系列政策的后续联动反应。

5月7日,央行、金融监管总局、证监会等召开新闻发布会,会上央行行长宣布降低存款准备金率和政策利率,“第一,降低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预计将向市场提供长期流动性约1万亿元……第三,下调政策利率0.1个百分点,即公开市场7天期逆回购操作利率从目前的1.5%调降至1.4%,预计将带动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同步下行约0.1个百分点。……第五,降低个人住房公积金贷款利率0.25个百分点,五年期以上首套房利率由2.85%降至2.6%,其他期限利率同步调整”。下一步,还也将通过利率自律机制引导商业银行相应下调存款利率。5月8日,央行下调个人住房公积金贷款利率0.25个百分点,5年以上首套、二套公积金贷款利率由2.85%、3.325%调整至2.6%、3.075%。5月20日,1年期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如期下降10个基点。

广东省城规院住房政策研究中心首席研究员李宇嘉告诉中国工业报,近期金融监管部门发布“一揽子金融政策支持稳市场稳预期”的政策。按照新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银行贷款报价形成机制,当政策利率(即公开市场7天期逆回购操作利率)下调时,往往意味着LPR也会下行。这是贯彻4月25日政治局会议关于,“适时降准降息,保持流动性充裕,加力支持实体经济,着力稳就业、稳企业、稳市场、稳预期”指示在行业管理上的落实。

“整体来看,近期中美‘对等关税’阶段性缓和,但外部不稳定不确定因素仍然较多,5月以来降准降息相继落地,有助于巩固宏观经济稳定运行态势,也有助力巩固房地产市场的稳定态势。”中指研究院政策研究总监陈文静告诉中国工业报。

招联首席研究员董希淼对中国工业报表示,本月20日1年期和5年期以上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各下降10个基点,符合预期。下一步,还将通过市场利率定价自律机制,推动存款利率进一步下降,降幅或者10—25个基点。所以本月两个品种LPR各下降10个基点,在意料之中。

前金融从业人士、现深圳东风环境有限公司副总裁胡双对中国工业报表示,1年期LPR的下降将直接惠及短期流动资金贷款和消费信贷,有助于中小企业减轻财务负担,增强经营韧性;5年期以上LPR的下调则对房贷利率形成有力引导,将缓解居民购房还贷压力,为房地产市场企稳回暖注入一剂“定心丸”。

苏商银行特约研究员薛洪言对中国工业报表示,此次下调利率,核心驱动因素主要有两点:一是政策利率的传导效应,5月初人民银行下调公开市场7天期逆回购利率0.1个百分点,释放了新一轮降息信号,20日LPR同步下降10个基点,银行需要同步调降存款利率来匹配这一政策节奏,维持息差平衡。二是缓解息差收窄压力的需要,今年一季度商业银行净息差已收窄至1.43%,较去年四季度降9个基点,银行需要更大幅度调降存款利率来缓解息差收窄压力。

房贷下降 降低购房置业成本

目前全国层面首套、二套房贷利率政策下限均已取消,多个城市首套房贷利率已降至3.0%左右的历史最低水平。此次5年期以上LPR下调,有助于引导各地房贷利率进一步下行,继续降低购房者的置业成本。

对此,陈文静分析称,公积金贷款利率下调0.25个百分点,对于部分城市而言,释放了公积金贷款利率与住房商业贷款利率之间的利差空间,有利于住房商业贷款利率的进一步调整优化。以北京为例,此前执行首套、二套房贷利率分别为3.15%(LPR-45BP)、3.35%(五环外,LPR-25BP)/3.55%(五环内,LPR-5BP),此次调降后,北京首套、二套房贷利率有望分别调整为3.05%(LPR-45BP)、3.25%(五环外,LPR-25BP)/3.45%(五环内,LPR-5BP),其中,首套以及五环外二套房贷利率均降至历史最低水平。

李宇嘉谈到,国家对内需和消费比较重视,作为经济增长的引擎,而地产的大宗消费特征,在稳定和带动消费方面的意义非常重要。因此,不管是落实去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的“持续用力推动房地产市场止跌回稳”,还是基于房地产产业链条长、带动性强的特征,稳定就业和消费上的作用,都需要通过降息来进一步释放需求。

另外,本次LPR下调也将带动存量房贷利率下调,在房贷利率重定价日后,存量房贷利率可跟随下调,降低已购房居民还贷压力。

另外,央行行长潘功胜此前亦指出“根据经济金融运行情况和各项工具使用效果,还可以扩大工具规模、完善工具政策要素”,预计未来更多资金支持房地产的政策有望继续落地,如与现房销售配套的金融政策、给予城市更新配套资金支持等。

董希淼分析,LPR下降,将继续推动社会综合融资成本下降,进一步激发有效融资需求,提振消费、扩大内需。LPR下降后,叠加公积金贷款利率下调,居民住房消费支出将进一步降低,有助于提振居民消费意愿和能力。

需要注意的是,LPR下降并不直接意味着新增房贷利率一定下降。房贷实际利率是由LPR与加点组成(加点可以是正,也可以是负)。加点本身是各家银行根据自身的资产负债、资金成本、市场竞争等因素来综合考量,而且每家银行不一定完全一致。近日,部分地区对加点部分进行调整,如广州地区,加点从减60个基点调整为减50个基点,这主要是为了让房贷的实际利率保持在3%以上。今年以来,金融管理部门对个人类贷款定价行为加强引导。无论是个人消费贷款还是个人住房贷款,都督促机构不要内卷式竞争,保持合理的定价水平,年利率一般是不低于3%。这样有助于维护正常市场秩序,也有助于银行保持息差基本稳定。当然,LPR下降对存量房贷利率来说,就意味着实际房贷利率下降,但下降的时间点会有细微的区别,这与重定价日有关。

李嘉宁表示,目前改善型需求尽管在新房市场表现突出,但对整体行业和市场的支撑能力还不足。一方面,需要释放刚需、二手房需求,进一步带动改善;另一方面,热点城市对稳定全局的意义重大,这些城市外来人口、新市民多,刚需潜力很大,在当前收入、就业和预期尚待提振的情况下,需要进一步降息来降低住房消费门槛。降息只是一方面,近期国家一揽子扩内需、促消费、带动循环的政策架构下,积极的财政政策支持生育、养育、教育,支持城市更新,补上公共配套短板,支持就业、支持住房保障等,这些政策修复房地产的基本面,综合作用于房地产夯实止跌回稳的局面。

精准发力 助力经济高质量发展

胡双表示,当前我国经济正处于恢复深化与结构转型的关键阶段,宏观政策需要更精准、更有效的发力。本次LPR双降是央行在稳健货币政策框架下的前瞻性调整,体现出对经济运行中痛点问题的积极回应,有助于提振企业投资信心和居民消费意愿。

董希淼表示,从4月金融数据看,企(事)业部门继续贡献绝大部分增量,住户部门贷款减少5216亿元,增长仍然乏力。因此,下一步还需要在稳定居民预期、提振消费需求等方面下大气力,采取更多有力有效的措施。居民消费不足背后的突出问题是居民部门在收入分配中处在不利地位。因此,提振消费的根本措施在于稳定居民就业、提高居民收入、完善收入分配机制和社会保障体系。从金融视角看,应进一步优化政策环境,积极发展消费金融,发挥金融杠杆作用,助力提振居民消费需求。“LPR迎来7个月来第一次下降,传递出降低企业融资成本、降低居民负担的积极信号。随着居民住房贷款、消费贷款利息支出减轻,居民消费意愿和能力将进一步提升,这对有效促进房地产市场止跌回稳等。随着存款利率走低,以及居民预期改善,资本市场、理财市场的吸引力或将进一步增强,这将有助于推动资本市场、理财市场健康可持续发展。”董希淼分析,下一阶段,如果政策利率和存款利率继续降低,金融机构资金成本持续下行,LPR仍有下降的空间和可能。预计今年三四季度LPR可能还会下降一到两次,累计幅度在10—20个基点。但对LPR等利率下降的节奏、幅度,市场不可抱有过高的期待,下一阶段LPR的变动需要在稳增长、稳息差、稳汇率、稳外贸等多重目标中保持动态平衡。

薛洪言分析,当前净息差处于低位,银行需要保持合理盈利以支撑信贷投放,在适度宽松货币政策导向下,存款利率仍有下调空间,但同时,若存款利率大幅、快速下调,可能导致储户将资金转向理财、基金等其他资产,加剧存款搬家,影响银行负债稳定性。因此,未来存款利率仍有一定下调空间,但幅度有限且会控制节奏,且有较大概率在当前水平上稳定一段时间。

“利率作为资金价格的核心,本次下调将引导金融资源更多流向先进制造、科技创新、小微企业等关键领域,为实体经济注入‘活水’。与财政政策、产业政策协同配合,将形成更强大的政策合力,支撑高质量发展。当然,LPR下调只是工具之一,要真正实现融资“敢贷、愿贷、能贷”,仍需进一步优化金融生态,完善风险补偿机制,强化对重点领域、薄弱环节的精准滴灌。特别是在推动绿色发展、数字转型等新赛道上,更需金融‘有形之手’发挥杠杆效应。”胡双分析称。

作者:王珊珊 刘德炳

责任编辑:袁海霞
热点内容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最新评论
发条有爱的评论~ 0
加载中。。。。
微信
微博
头条
直播
抖音
快手
中国工业报社简介
|
合作
|
招聘
举报邮箱: jubao@cinn.cn
投稿邮箱: cin1346@126.com
服务邮箱: fuwu@cinn.cn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10-67410642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https://www.12377.cn
广告招商电话: 010-67410642
Copyright © China Industry News,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702002509号 京ICP备12018842号-2
中国工业报社 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允许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