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工业报记者 余娜
在510中国品牌日·能源产业品牌宣传周上,协鑫能科(002015.SZ)首次系统性披露其虚拟电厂战略成果。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3月底,该公司在江苏省虚拟电厂可调负荷规模已达550MW,占省内实际可调负荷30%,累计参与电力平衡调度29次,为扬子石化、苏州太湖新城等用户创造收益超400万元。这一突破性进展标志着我国虚拟电厂发展从试点示范进入规模化运营阶段。
技术创新方面,协鑫能科联合蚂蚁数科发布的全球首个光伏场景时序大模型EnergyTS引发行业关注。该模型通过分析千万级用电数据,成功将弃光率降低18%,并完成国内首单超2亿元光伏资产RWA代币化实践。公司参与编制的《可信区块链实体资产可信上链技术规范》,为能源设备上链提供标准化框架,推动新能源资产全球化流通。
协鑫能科晟能公司总经理黄一钊在品牌周“新型电力系统”专题研讨会中透露,综合能源服务的商业模式,实际上是以AI模型驱动的虚拟电厂为技术底座,通过对分布式光伏、储能设备、充换电站、工商业负荷等能源资源的实时监测与精准调控,将整个平台的“投资运营+交易收益+聚合效益”的盈利,通过不同方式分配给发电端、用电端、运营商、经销商等不同客户群体。
“我们正推动‘峰谷套利+容量补偿+辅助服务’多元收益模式落地。未来五年力争将能源服务收入占比提升至50%以上。”黄一钊透露。而在能源资产管理方面,该公司将依托多能互补的资产组合优势,探索负荷预测、价差套利、容量租赁等增值运营场景,逐步形成“物理资产运行保底收益+市场化服务弹性收益”的双重收益结构,为资产收益稳定性构筑长效护城河。
这一背景下,协鑫能科在研讨会中联合中国能源研究会、国网苏州城市能源研究院、清华大学能源转型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蔚来能源、苏州市能源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等单位,共同发起《电碳耦合与零碳园区协同发展倡议》,推动长三角虚拟电厂联盟正式成立。倡议明确,未来将通过共建碳电数据机制、推动标准化示范输出、联合打造分布式能源与碳资产协同运营模式,为我国各地开展虚拟电厂与零碳园区融合应用提供可复制、可落地的路径参考。
协鑫能科鑫阳光公司总经理孙海鹏则在专题研讨会后的专访中表示,“协鑫能科采取了三大策略,重点发展‘三架马车’,第一是发展合作共建业务,即用协鑫35年资产运营盈利经验,协助资方共同投资;第二是持续探索综合能源服务的更多商业模式,借助新型电力系统建设,为新能源资产从短期收益链接到长期价值;第三是通过生态合作伙伴,让新能源项目真正走进‘千家万户’。这三项业务将会支撑协鑫能科及旗下户用光伏品牌‘鑫阳光’面对市场冲击,应对政策调整,从而实现公司的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