频道

行动方案提振消费 汽车市场释放新活力

中国工业新闻网 2025-05-16 13:25

■中国工业报记者 马艳

为打破当下消费困境,助力消费市场稳健前行,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联合印发《提振消费专项行动方案》(以下简称“行动方案”),在加大以旧换新支持力度、延伸汽车消费链条、有序减少消费限制等方面释放出诸多利好信号。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副总工程师许海东表示,消费、投资、出口是传统的“三驾马车”,但从目前的发展看,消费是最具潜力的一项,而汽车消费更是其中的关键。近两年,中国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宽松的货币政策,今年提到的“赤字率4%,超长期特别国债1.3万亿元”等都将对刺激汽车消费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释放以旧换新效能

延伸汽车消费链条

在加大消费品以旧换新支持力度方面,行动方案明确提出,用好超长期特别国债资金,支持地方加力扩围实施消费品以旧换新,推动汽车等大宗耐用消费品绿色化、智能化升级。

以旧换新已然成为拉动车市增长的重要力量。“2024年汽车以旧换新政策惠及消费者超过680万人次,带动汽车销售额达9200亿元,为消费者带来‘真金白银’的优惠。”中汽中心资深首席专家、中国汽车战略与政策研究中心总工程师吴松泉告诉中国工业报记者,以旧换新不仅促进了汽车产销量双增长,又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步伐。

中国汽车流通协会副秘书长郎学红对于今年以旧换新政策的实施效果也十分期待。她表示,去年,国家统筹安排约1500亿元超长期特别国债资金,大力支持大规模设备更新与消费品以旧换新,由于政策逐层落地后时间相对较长,最终这笔专项基金实际上还有所结余。今年国家继续安排3000亿元超长期特别国债用于支持消费品以旧换新,政策落地更早,有望更大程度上激发市场活力。

除了促进新车消费外,行动方案提到,开展汽车流通消费改革试点,拓展汽车改装、租赁、赛事及房车露营等汽车后市场消费。

汽车后市场是近年来汽车行业的新消费增长点。吴松泉指出,政策的推出有助于推动汽车赛事、房车旅游等文化项目发展,可以进一步增强汽车文化对产业、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充分释放汽车文化消费潜力,中国汽车文化产业发展也将迎来新的发展机遇。同时,还有助于培育汽车后市场产业链。汽车流通消费改革试点将带动汽车后市场向更专业、更精细方向发展。

而中国汽车流通协会乘联分会秘书长崔东树则对中国工业报记者说,此次行动方案中提出的延伸汽车消费链条,从推动市场扩容、破除交易壁垒、构建数字化监管体系三个方面激活了汽车消费新动能,既可以盘活存量汽车资产,又创造增量服务需求。

疏通二手车流通堵点

为消费限制“松绑”

对于近年来火热的二手车领域,行动方案也作出了明确指示。行动方案提出,培育壮大二手车经营主体,持续落实二手车销售“反向开票”,异地交易登记等便利化措施。加强汽车领域信息共享,支持第三方二手车信息查询平台发展,促进二手车放心便利交易。

吴松泉称,二手车方面,信息不透明和交易诚信问题突出,“反向开票”、异地交易登记仍不便利,消费者对购买二手车存在诸多顾虑,影响流通效率。

“此次行动方案鼓励地方先行先试疏通政策堵点,破除不合理限制,激发新车、二手车等购买潜能,稳定扩大汽车消费。”吴松泉称,二手车流通的便利化措施将提升二手车市场的活跃度,促进行业规模化、规范化、品牌化发展。

郎学红对于二手车的发展前景充满期待。她表示,随着中国汽车保有量和新车销售量的持续增长,国内二手车市场拥有非常广阔的发展空间。目前,中国二手车与新车交易量之比仍不足1:1,远低于全球平均的3:1水平,二手车行业蕴藏着万亿元级消费潜力。

在限制措施清理优化行动中,行动方案提到,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要结合实际,及时清理对消费的不合理限制,不得搞“一刀切”和层层加码。推动汽车等消费由购买管理向使用管理转变,分年限保障“久摇不中”无车家庭购车需求。

国信证券研报指出,有序放开限购会释放新车需求,带来销量增长,首购群体购车将形成可观增量市场。

崔东树则分析,考虑到限制取消后车牌资源不再稀缺,部分投机需求被消解,限购城市被限制的牌照需求或有半数转化为实际销量,对提振车市、促进消费信心恢复具有积极作用。

在支持新型消费加快发展方面,行动方案提出开展“人工智能+”行动,促进“人工智能+消费”,加速推动自动驾驶等新技术新产品开发与应用推广。

“有了国家层面的支持和背书,‘人工智能+’将成为中国汽车产业的重要战略机遇,同时也会推动大模型、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智能机器人等新一轮发展热潮。”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张永伟表示。

作者:马艳

责任编辑:袁海霞
热点内容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最新评论
发条有爱的评论~ 0
加载中。。。。
微信
微博
头条
直播
抖音
快手
中国工业报社简介
|
合作
|
招聘
举报邮箱: jubao@cinn.cn
投稿邮箱: cin1346@126.com
服务邮箱: fuwu@cinn.cn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10-67410642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https://www.12377.cn
广告招商电话: 010-67410642
Copyright © China Industry News,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702002509号 京ICP备12018842号-2
中国工业报社 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允许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