频道

大动作!吉利汽车收购极氪 回归造车初心

©原创   中国工业新闻网 2025-05-09 18:15

中国工业报记者  祁晓玲

5月7日,吉利汽车控股有限公司宣布拟全资收购旗下高端智能电动品牌极氪智能科技,推动其从纽交所退市并纳入集团全资体系。吉利汽车表示,此次整合旨在优化内部资源协同、减少重复投资,以应对新能源市场竞争的加剧。这一动作被视为落实《台州宣言》战略框架的关键一步,亦折射出中国车企在智能化转型浪潮下的聚焦趋势与中概股回归本土市场的深层逻辑。

2017年,吉利通过资本并购构建全球化版图,以“多品牌战略”迅速扩张规模。然而,随着新能源赛道进入淘汰赛阶段,吉利的战略重心从“广度”转向“深度”。此次收购标志着其正式进入“战略收缩”期,核心目标是通过资源整合提升效率。《台州宣言》明确提出,“聚焦汽车主业,推进电动化、智能化转型”,而极氪退市与领克股权调整(极氪斥资90亿元控股领克51%)正是这一战略的落地:打通高端品牌(极氪)与主流品牌(吉利银河、中国星)的协同链路,在技术研发、供应链及制造环节实现规模效应。

极氪自成立以来肩负技术突破与品牌高端化使命,但其在美股长期面临估值倒挂困境,技术价值未被充分释放。私有化后,吉利可将资源集中投入三电技术、智能驾驶等核心领域。前奥纬咨询董事合伙人张君毅指出:“吉利摒弃了粗放扩张模式,转向以效率为核心的集约化发展。”这一逻辑与广汽、上汽等车企的改革路径趋同——在产能过剩时代,以最小成本换取最大竞争力。从事证券行业的人士分析认为,极氪退市背后,是中美资本市场的估值差异与政策不确定性。尽管极氪2024年登陆纽交所时备受关注,但其股价长期低迷。此次私有化以13.6%的溢价完成,既是对投资者的补偿,亦暴露了海外市场对中国新能源品牌认知的偏差。张君毅分析称:“回归港股更有利于极氪获得合理估值,并受益于国内资本市场支持政策。”这一观点与证监会主席吴清5月7日在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创造条件支持优质中概股企业回归内地和香港股市”的表态相呼应。在逆全球化背景下,中概股“回家”不仅是避险之举,更是拥抱国内改革红利的战略选择。

收购完成后,吉利-极氪体系需解决两大核心问题:一是通过技术协同降低单车成本,二是保持高端品牌的独立性。例如,吉利计划整合极氪的短刀电池技术,通过规模化应用降低成本;同时,领克从独立品牌转为极氪非全资子公司,形成“分层竞争、底层共享”的生态。张君毅建议:“极氪需与吉利、领克明确差异化定位,共享底层技术平台。”类似模式已在蔚来-乐道等案例中验证可行性。根据《台州宣言》,技术、供应链与品牌协同被置于战略核心。极氪的SEA浩瀚架构、智能座舱系统将与吉利其他品牌共享,推动模块化研发降本;供应链端,宁德时代等核心供应商的议价权将随规模效应提升;品牌端,极氪(豪华科技)、领克(新能源高端化)、吉利银河(主流市场)构成差异化矩阵,避免内耗。值得关注的是,吉利集团董事长李书福明确提出“打造全球领先的智能电动汽车集团”。退市后的极氪或借力港股及国内政策红利,为全球化扩张储备资源。

《台州宣言》强调“不盲目扩张”,此次收购正是战略收缩后的精准落子。从财务看,极氪美股估值低迷,私有化成本可控;从管理看,退市消除了双重上市主体的合规冗余。张君毅认为:“极氪可通过吉利内部输血轻装上阵,专注应对价格战。”这种“以退为进”的策略,凸显吉利在行业寒冬中的生存智慧。

从台州临海基地的创业到《台州宣言》的战略调整,吉利的每一次转型均紧扣时代脉搏。收购极氪不仅是应对当下挑战的务实之举,更是为智能电动时代长远发展埋下的伏笔。当全球车企在转型迷雾中摸索时,吉利正以聚焦、协同、稳健的新生存法则,探索一条穿越周期、走向全球的道路。这条道路或许坎坷,却可能指向更远的未来。

作者:祁晓玲

责任编辑:龚忻
热点内容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最新评论
发条有爱的评论~ 0
加载中。。。。
微信
微博
头条
直播
抖音
快手
中国工业报社简介
|
合作
|
招聘
举报邮箱: jubao@cinn.cn
投稿邮箱: cin1346@126.com
服务邮箱: fuwu@cinn.cn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10-67410642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https://www.12377.cn
广告招商电话: 010-67410642
Copyright © China Industry News,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702002509号 京ICP备12018842号-2
中国工业报社 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允许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