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设备更新等政策因素带动下,8月设备制造和消费品行业生产达到两位数的增长。图表来源:人民网
■中国工业报记者孟凡君
当前,我国设备更新行动不断取得新进展、新成效。日前,国家发展改革委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司司长刘德春在举行的专题新闻发布会上表示,我国设备更新行动离不开各部门各地区的通力协作、主动担当、真抓实干,江苏省、浙江省、湖北省设备更新工作成效可圈可点。下一步,国家发展改革委将会同有关方面用足用好加力支持“两新”等各项政策和超长期特别国债等各项资金,尽快让政策红利惠及更广大的经营主体,有力促进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
启动以来,各地高度重视,积极行动,全国31个省份都召开了专门的部署会,研究细化本省实施方案,结合实际给予配套政策支持。各地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通过供需对接会、企业培训会等多种形式开展政策宣贯,指导帮助企业开展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比如,吉林开展中小企业“智改数转”专题辅导,湖北开展“制造翘楚”产业链供应链对接活动,山东举办工业领域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展洽会,打造“典型引路、供需衔接、服务赋能”工作模式。
江苏是制造业大省,制造业规模占全国13%。江苏省发展改革委党组书记、主任沈剑荣介绍,2024年以来,江苏出台“一揽子”行动方案及配套举措,实施装备高端跃升、智改数转网联赋能、绿色低碳转型等重点行动,促进“产供销、上下游、政银企、线上下”联动。1-8月,全省工业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12.6%,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4.5%、总量超过全国10%;累计完成工业领域设备更新21.9万台(套),带动工业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12.6%。
沈剑荣表示,针对省情实际、企业所需,2024年3月江苏率先出台了制造业设备更新贷款贴息政策,随后围绕城市更新和建筑市政基础设施、环境基础设施、交通运输设备等领域陆续出台设备更新贷款贴息政策,全方位、多领域有效降低设备更新融资成本。
当前,江苏正根据实施情况,以设备更新赋能企业升级、产业焕新,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进一步推动重点行业领域能效、安全、技术诊断以充实项目储备库并滚动更新。截至9月20日,江苏省累计完成更新工业领域设备21.9万台(套),更新住宅老旧电梯3000余部,更新供水、供热、供气管网2027公里,更新教育科研仪器19.3万台(套)。1-8月,江苏专用设备、纺织、金属制品、汽车等行业购置设备投资分别增加119.9%、69.5%、54.3%和36.4%。
浙江是民营经济的重要发祥地,2023年浙江省民营经济创造了浙江67.2%的生产总值、71.7%的税收、80.2%的进出口、87.5%的就业和96.9%的市场经营主体。
浙江省发展改革委党组成员、副主任章春华表示,2024年国家出台“两新”政策以后,浙江鼓励和引导民营企业要抓住政策机遇,不断加强对民营企业参与设备更新的支持力度,主要有三方面:一是加强政策宣贯,让民营企业快享政策红利。二是加强政策供给,让民营企业乐于设备更新。浙江省先后印发了工信、石化、住建等10个设备更新领域的省级政策方案,部署推动相关领域设备更新工作。三是加强市场引导,让民营企业敢于设备更新。浙江省编制发布了高端装备供给、重点设备更新、企业融资需求3张清单,2024年4月以来省市县三级先后组织436场“十链百场万企”对接活动,共超过4.3万家(次)企业参与,助力企业对接订单超过600亿元。
浙江省高度重视融资租赁服务实体经济发展,制定印发了《运用融资租赁工具支持设备更新工作方案》,充分发挥融资租赁行业“融资”与“融物”相结合的特色优势,为企业设备更新提供灵活、便捷、低成本的金融支持。
章春华介绍,浙江省将积极发挥融资租赁行业优势,进一步运用融资租赁等金融工具,更大范围、更大力度助力设备更新。1-8月,浙江省工业领域完成设备更新9.7万台(套),拉动工业设备工器具购置同比增长9.5%。
湖北省发展改革委党组书记、主任黎东辉介绍,自国家部署“两新”工作以来,湖北省既重视“硬投资”、更注重“软建设”,助推全省经济稳健回升、进中提质。
1-8月,湖北省设备工器具购置投资同比增长22.2%,比全国增速高5.4个百分点;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8.1%,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5.8%,增速均居全国前列;八大重点领域设备更新总投资2517亿元,同比增长22.2%,比全国高5.4个百分点;全省工业投资增长15.3%,带动民间投资同比增长4.8%,比全国高5个百分点,民间投资占比稳定在56%以上,其中制造业民间投资增长17.4%,有力夯实了投资增长后劲,增强了产业发展韧性。
黎东辉认为,推进大规模设备更新,势必会带来废旧设备如何回收处理的问题,系统构建回收循环利用体系正是解决这类问题的重要途径,也是推动“两新”行动的关键环节。湖北依托省内龙头企业,以数字技术为手段,把握“换新”契机,带动“去旧”回收,促进供需有效对接,形成资源循环利用良性互动格局:整合资源,构建公共回收平台;多方参与,贯通循环产业链条;龙头引领,打造重点产业集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