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工业报记者 张楠
“我们的战略目标明确而坚定——成为全球电动汽车领域的顶尖企业之一。”舍弗勒集团电驱动事业群CEO陶斯乐在接受中国工业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电动汽车市场,无疑是我们达成全球战略目标的核心环节。通过在中国市场积累的丰富经验以及中国团队卓越的创新能力,舍弗勒集团不仅能够在中国市场塑造强大的竞争力,更会在中国市场锤炼出的成功模式与宝贵经验,作为范本向全球其他地区推广,以实现全球市场的协同发展与品牌价值最大化。
在上海车展期间,中国工业报记者来到舍弗勒集团500平方米的展区现场,看到其百余件在电气化及智能化领域的创新产品及解决方案。从控制器、电驱动等全面的电气化产品组合到汽车车身整体智能化解决方案;从轴承、滚珠丝杠等基础零部件产品到高压PBC嵌入式功率模块等众多黑科技产品……舍弗勒集团正以更加清晰的技术路线,通过持续的产品创新与市场拓展,稳步朝着成为全球领先的技术驱动科技公司迈进。
上海车展舍弗勒集团展区现场
与纬湃科技合并协同效应加速显现
舍弗勒于1995年开始在中国投资生产。近30年来,秉承“本土资源服务本土市场”理念,舍弗勒致力于本土生产和本土研发,为客户提供高品质产品与近距离服务。
目前,舍弗勒在中国拥有员工约19000人,在上海、芜湖、长沙、天津、长春设有6大研发中心,在太仓、苏州、银川、南京、湘潭、长春、天津、芜湖、平湖等地设有17座工厂,以及遍布全国的销售网络。
2024年10月1日,舍弗勒集团完成了对纬湃科技集团的合并。以2023年两家公司运营状况来看,合并后公司年销售额约为250亿欧元。按照新组织架构,舍弗勒集团设立了四大事业群,即电驱动事业群、动力系统与底盘事业群、车辆全周期服务事业群及工业事业群。
舍弗勒集团首席执行官克劳斯•罗森菲尔德表示,随着与纬湃科技合并的完成,舍弗勒揭开了公司发展的全新篇章。“尽管外部环境充满挑战,但在不到一年的时间内,我们便按计划顺利完成这项复杂的交易,表明两家公司在技术和文化方面都高度契合。”
目前,整合工作正按计划有序推进。舍弗勒曾在一份声明中表示,到2029年,舍弗勒并购纬湃科技的交易将带来6亿欧元的“销售和成本协同效应”。“其中大部分协同效应将源自电驱动垂直整合领域。”陶斯乐坦言,整合后,舍弗勒无需为部分软件和电子产品购买外部服务,而纬湃科技也无需从供应商处采购组件。这种垂直整合不仅优化了供应链,还降低了采购成本,提升了双方在市场中的竞争力。
舍弗勒集团电驱动事业群CEO陶斯乐
更令人欣喜的是,团队间的融合展现出强大活力。陶斯乐说道,“事实上,我不需要从管理层推动这些团队。双方团队已经自发围绕产品、项目或客户展开合作,充分发挥各自优势,弥补彼此不足。这种自下而上的协同效应,为整合工作注入了强大动力。”
在此过程中,中国团队展现出强大的适应能力和执行力。他们主动接受挑战,迅速做出决策,确保项目顺利推进。这种“中国速度”不仅赢得了管理层的认可,也为全球整合工作树立了标杆。陶斯乐直言:“中国团队专注于快速实现目标,执行力极强。这种高效的工作方式让我印象深刻,甚至希望我负责的整个组织都能像中国团队一样。”
当然,伴随整合而来的一些挑战也是存在的。如何在保证业务连续性的前提下,平衡整合速度与运营标准,成为整合工作的核心挑战。
舍弗勒与纬湃科技来自两个不同的企业体系,在项目报告、项目规划等流程和工具上存在差异。如何在满足客户对合作团队期望的同时,快速将所有业务整合到一个统一的环境中,成为当前面临的主要难题。“基础设施流程、项目执行方式、工具使用、财务报告、项目报告等,都需要进行整合。特别是在电动汽车这一快速增长的市场,我们拥有大量项目,订单量巨大,必须按照客户期望执行。对我们来说,业务连续性至关重要。”陶斯乐解释道。“此外,在电动汽车这种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成本问题是一个关键因素,这就是为什么我要求团队更快、更具成本效益、更可靠的原因。”
深耕中国生态撬动全球价值链
当前,全球汽车产业加速向电气化、智能化转型,而中国已成为全球电动汽车领域的绝对领导者。数据显示,2024年中国新能源汽车产销量突破1300万辆,占全球总量的70%,并且连续5年位居全球第一。庞大的产品矩阵与持续的技术创新,推动中国在电池技术、智能网联及成本控制等方面形成显著优势。
“中国市场的竞争焦点不仅是技术突破,更是成本竞争力。”陶斯乐指出,“中国新能源汽车企业通过规模化生产、供应链垂直整合及快速迭代能力,将电动汽车成本压至低位。这种‘成本-创新’双引擎模式,正在重塑全球电动汽车产业格局。”
面对中国电动汽车市场激烈的竞争,如何在市场份额与盈利能力之间找到微妙的平衡,是当下企业面临的最大挑战。市场份额意味着规模经济,是企业成为顶尖供应商的关键基石,但若以亏损为代价去换取市场,绝非明智之举。
舍弗勒拒绝以亏损换取市场份额,而是通过技术创新与成本优化实现规模与利润的平衡。“我们不会为追求市场份额而接受亏损业务。”陶斯乐强调,“正因如此,我不断向团队发起挑战,要求他们拿出更具成本竞争力、更高效且更可靠的解决方案。降低成本,创新是关键,我在这方面投入了大量精力,鼓励团队成员发挥聪明才智。值得欣慰的是,团队成员们不负众望,提出了许多富有创意的想法,这让我深感自豪。”
上海车展舍弗勒集团展区现场
以本次车展上展出的舍弗勒最新开发的高压PBC嵌入式功率模块为例,该产品可实现更低的杂散电感,从而大幅降低逆变器的开关损耗,使逆变器效率提升至99%以上,在降低成本的同时,提升整车性能和效率。作为一种全新的封装技术,PBC嵌入式功率模块有望成为汽车功率电子的未来发展方向。此外,舍弗勒的新一代同轴减速箱集成了锥齿差速器,重量更轻、轴向空间更紧凑,最大效率可达98.7%。
在全行业电气化转型的竞技场上,单打独斗显然无法致胜,寻求生态合作、构建共赢价值链,或许是突破成本壁垒的另一路径。陶斯乐解释,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大家都处于同一条船上,各有优势与短板。有的竞争对手在某些领域具备独特优势,但在其他方面却有所欠缺,而这正是合作的契机。通过合作,各方能够实现优势互补,携手共进。市场上的讨论也印证了这一点,从客户层面也能看到这种趋势。近期,汽车行业合作案例频出,长安与东风等大公司积极展开合作,奥迪与上汽达成合作,还有很多领先车企间的强强联合。
陶斯乐透露:“舍弗勒正与更多的车企及供应商探讨合作,通过共享技术成果等,实现产业链整体降本增效。”
一组数据印证了舍弗勒中国战略的有效性。据陶斯乐介绍,截至目前,舍弗勒中国电驱动业务订单量占全球比重达50%,客户覆盖传统车企与新势力品牌。
如今,中国在生产与技术发展中的核心作用,正通过电动汽车领域的生态系统优势,为全球市场提供更具竞争力的解决方案。“立足中国,服务全球”战略正日益成为众多跨国企业拓展业务版图、实现战略进阶的核心路径与重要图谱。陶斯乐表示,“借力中国的生态系统,我的产品更具竞争优势。”
近年来,舍弗勒在中国实际开展的项目数量与日俱增,众多产品在中国本土完成生产后,迅速出口至国际客户手中。“而对于那些有意在中国独立开展供货业务的客户,同样可以吸收其先进的理念与创新技术,将源自中国的智慧结晶推广至世界。这正是我们积极为中国客户量身定制解决方案的内在驱动力——因为在这里,我们能够学习前沿技术、开发创新产品,并将其迅速投入大规模生产。”陶斯乐说道,“这不仅彰显了中国在电动汽车领域的强大实力,更凸显了其供应链在全球市场中的关键地位,重要性正与日俱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