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工业报记者 孟凡君
当前,中美贸易冲突背景下,对于外贸依存度较高的企业除了“不断贷、不抽贷”之外,金融监管总局不断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引导银行保险机构持续提高服务适配性,鼓励开发差异化、个性化产品,更好满足不同规模、不同类型企业的金融需求。特别是针对小微企业、民营企业融资难题,牵头建立了专门的融资协调工作机制,推动低成本资金快速直达企业。5月7日,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金融监管总局局长李云泽介绍,目前,金融监管总局各地累计走访经营主体超过6700万户,发放贷款12.6万亿元,其中约1/3是信用贷款。
近期,金融监管总局即将会同有关部门进一步推出支持小微企业、民营企业融资一揽子政策,重点从四个方面发力:一是增供给,继续做深做实融资协调工作机制,深入开展“千企万户大走访”活动,加大首贷、续贷、信用贷投放,带动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增速高于各项贷款的平均增速;二是降成本,及时传导市场利率红利和内部资金转移定价优惠,同时规范机构与第三方的合作,促进综合融资成本稳中有降,进一步减轻企业负担;三是提效率,推动银行简化内部流程,提高贷款审批时效,灵活满足各类融资需求,缓解企业的资金周转压力;四是优环境,强化货币、财税、产业、监管等相关政策协同,在担保增信、信用修复、划型标准等方面,加快完善相关制度,营造更加适宜的发展环境。
在当前外部冲击影响加大的背景下,金融监管总局将制定实施银行业保险业护航外贸发展系列政策措施,按照市场化、法治化原则,从金融方面持续加大支持力度:一是强化金融纾困。将融资协调工作机制扩展至全部外贸企业,推动银行加快落实各项稳外贸政策,确保应贷尽贷、应续尽续。对受关税影响较大、经营暂时困难的市场主体,“一企一策”提供精准服务;二是加力稳定出口。优化出口信用保险监管政策,提高承保能力,提供优惠费率,实施快赔预赔,稳定企业接单和出口信心。督促机构做好跨境电商、海外仓等重点领域的金融服务,支持发展专属保险,引导银行推出综合性、一站式服务,支持外贸新业态发展;三是助力扩大内销。强化外贸企业出口转内销的融资保障,指导组建“内贸险共保体”,推出专属产品,推动内贸险扩面提额。多措并举支持提振消费、扩大内需,为外贸企业拓销路打开空间,助力加快内外贸一体化。
发展科技金融是促进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的必由之路。李云泽表示,金融监管总局持续推动银行保险机构加大对科技创新的支持力度,积极探索科技金融的新路径。截至目前,高新技术企业贷款增速是各项贷款平均增速的近3倍,科技保险提供保障超过2万亿元。金融监管总局推出的多项试点政策,都取得了积极进展,金融资产投资公司股权投资试点加力扩围,目前签约意向金额突破3800亿元。科技企业并购贷款有序开展,18个城市试点银行“首单”业务都已经落地。知识产权金融生态综合试点稳步推进,多地已建成服务平台,加快破解质押登记、评估处置等难题。科技保险服务模式不断优化,首台(套)、首批次等保险补偿机制持续完善。2025年3月底,金融监管总局在北京成立了首个商业航天共保体。“共保体”是国际通行的做法,是多家保险公司共同为一个新兴行业或者产业进行风险分担的一种机制,对不确定性比较大的初创行业和产业的发展非常重要。
下一步,金融监管总局将着力深化现有试点,积极拓展新模式,健全同科技创新相适应的科技金融体制,全力服务新质生产力发展。一是优化信贷服务。推动建立信贷支持科技创新的专项机制,支持银行有序设立科技金融专门机构,鼓励探索长周期的科技贷款绩效考核制度。近期,金融监管总局正在修订并购贷款管理办法,将尽快出台实施,进一步释放并购贷款的潜力,促进产业加快转型升级;二是强化保险保障。加快制定科技保险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更好发挥风险分担和补偿作用,支持更多以共保体方式为重大科技攻关提供保险保障,推动研发机器人、低空飞行器等新兴领域的保险产品,切实为企业创新发展保驾护航;三是扩大股权投资。鼓励保险资金按照市场化原则积极参与创业投资,有序开展对未上市科技企业的重大股权投资。支持符合条件的全国性商业银行设立金融资产投资公司,近日即将陆续批复,加大对科创企业的投资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