频道

开局稳健显韧性 新质生产力催生有色金属新需求

©原创   中国工业新闻网 2025-05-06 11:12

中国工业报记者   曹雅丽

“一季度,规上有色金属工业企业营业收入利润率为4.1%,同比提高0.6个百分点;资产利润率为6.0%,同比提高1.5个百分点;资产负债率为59.6%,同比下降1.0个百分点。”近日,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党委常委、副会长陈学森在2025年一季度有色金属工业经济运行情况新闻发布会上介绍。

陈学森表示,一季度随着各项宏观政策协同发力,有色金属工业运行平稳、开局良好,科技创新引领作用逐步增强,发展新动能加快培育壮大。陈学森预计,上半年,有色金属工业增加值增幅将达6%左右。在国家政策支持和市场需求引导下,固定资产投资有望维持较高增速,尤其是在矿山采选和绿色低碳技术改造等方面。铜、铝等常用有色金属价格有望在需求支撑下保持高位震荡。规模以上有色金属工业企业收入和利润仍将保持一定增长。

开局良好   展现行业韧性与活力

数据显示,一季度规上有色工业增加值增速同比增长6.6%,略高于全国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速。一季度,规上有色金属工业企业实现营业收入22293.3亿元,同比增长19.6%;实现利润总额917.7亿元,同比增长40.7%。一季度,有色金属工业完成固定资产投资比去年同期增长21.6%,增幅比全国工业投资增幅高出9.6个百分点。

“在复杂的国内外经济环境下,今年一季度有色金属行业实现利润总额同比增长40.7%,这一亮眼的开局成绩展现出了行业的韧性与活力。”陈学森认为,规上有色金属工业企业实现利润总额同比大幅增长,主要核心驱动因素有四个。

有色金属价格高位运行,2025年初,全球经济面临美国关税带来的冲击,出于美国进口关税避险的需求,一季度大量有色金属出口到美国,影响了全球市场供需格局,同时,随着地缘政治局势持续紧张以及对美国债务的担心,对美联储货币政策转向宽松预期增强,金融避险的需求,黄金等重要有色金属金融属性得到进一步强化,各国加大对黄金及主要有色金属的储备需求,推动了有色金属价格保持高位运行。

“一季度,主要资源进口量较去年增加,尽管工业硅、电池级碳酸锂、镍、钴等新能源金属价格比去年同期回落,但主要金属品种铜、铝、铅、锌等基本金属,以及黄金、钨、钼、锡、锑、镓、锗等稀有金属的国内市场价格走势偏强。”陈学森介绍,今年一季度,国内铜、铝、铅、锌现货价格同比分别上涨11.4%、7.3%、5.9%、14.8%。

“扩内需政策效果持续显现,随着国家一系列稳增长政策措施特别是‘两新政策’以及‘以旧换新’行动的实施,加上货币政策及积极财政政策对实体企业、基础设施投资的支持,刺激了消费增长,直接拉动了铜、铝等大宗金属消费。”陈学森分析说。

同时,新能源、动力及储能电池、电动汽车等“新三样”产业依然保持较高速度增长,加上新一代电子信息产业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持续发展,对有色金属产品的市场需求持续增加。

此外,企业生产成本管控有效,叠加能源及部分原辅材料价格稳中有降,成本费用增幅低于营业收入增幅,行业利润率得到提升。受季节性市场需求影响,硫酸等副产品价格也相对较好。

“尽管行业保持高速增长,但需要警惕国际贸易壁垒升级;国际资源供应扰动;冶炼及加工行业内卷进一步恶化,产业结构不合理矛盾突出等风险。”陈学森指出。

间接冲击显著   金属价格承压

近期,美国政府以所谓“对等关税”为名,对全球包括中国在内的贸易伙伴极限施压。值得关注的是,本轮将铜、铝、黄金等金属产品列入了豁免清单,美国关税政策将对中国有色金属行业产生哪些影响?中国有色金属企业如何应对?协会有何举措?

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政策研究室主任李宇圣在回答中国工业报记者提问时表示,虽然本轮关税政策将铜、铝、黄金等金属产品列入了豁免清单,但今年以来,美国政府已经对我国所有进口产品额外加征20%的关税,将铝产品的“301”和“232”关税由此前的10%提高至25%,对铜也启动了“232”调查,但总体看,由于2018年至2019年中美贸易战以后,我国对美有色金属产品出口已大幅下降。

“例如2024年,我国对美出口未锻轧铝及铝材25.4万吨,较2017年下降62%,占比由14.1%下降至3.8%,美国已从中国最大的铝材出口目的国退至第六位;铜材向美出口量也仅占我国出口总量的4.6%,加上部分豁免,因此,这次对等关税对我国有色金属工业直接影响有限。”李宇圣表示。

“但在如此高额‘对等关税’下,对有色金属消费带来的间接影响不可忽视。”李宇圣强调。

“国际贸易摩擦的加剧,会对我国出口美国较多的家电、消费类电子、机械装备、轻工,以及其他国家转口贸易较多的光伏、汽车零部件等产业带来较大影响,这些产业将直接影响我国有色金属消费市场及价格波动。”陈学森补充说。

陈学森介绍,冶炼及加工行业内卷进一步恶化,产业结构不合理矛盾突出,截止到3月底,铜精矿现货加工费已经底至-26美元/吨,进入4月份,受贸易战的影响,现货加工费更是跌入-30美元/吨以下,加工费的低迷直接影响冶炼企业经营效益,锌冶炼也同样;一季度加工企业受价格传导不畅,产能过剩导致低价竞争等压力,以及受到国际贸易保护主义的限制,今年一季度实现利润同比下降,与上游环节出现明显分化。

“尽管受全球经济复苏分化、美国增加关税、地缘政治冲突加剧、全球债务尤其是美债潜在危机、贸易形势不确定性增强等因素影响,有色金属大宗商品价格呈现出较大的波动性,但我国有色金属行业产业链、供应链优势没有改变,仍具有强大的内生动力。”陈学森指出。

“下一步,协会将在国家有关部门的具体指导下,与行业企业共同努力,积极应对贸易摩擦,将美国关税的直接和间接影响降到最低。”李宇圣表示,行业企业也要扎实练好内功,不断推动自身产品提质升级,提升核心竞争力,同时企业要灵活调整出口策略,积极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贸易合作,尤其是东南亚、非洲、中东等地区的合作,不断开拓新兴市场,进一步做好高水平出口。

陈学森也表示,有色企业应推进境内外战略资源勘查开发,合力构建安全稳定的资源供给体系,并聚焦产业链升级,加快补高端材料短板,培育高附加值终端产品,以高质量发展的确定性应对外部环境变化的不确定性。

创新突破   新质生产力催生新需求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培育壮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

有色金属是重要的基础原材料行业,也是建设制造强国、发展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未来产业、保障国防军工和航空航天发展的重要材料支撑。

铝、镁、锂是商业航天、低空经济不可或缺的轻量化材料;钛被誉为“太空金属”和“海洋金属”,在商业航天、低空经济、深海科技等领域中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稀土被誉为“工业维生素”,还有铜、镍、钴、锂等新能源金属,钽、锗、锆、铼等稀有金属。

“这些有色金属材料将为商业航天、低空经济、深海科技等新兴及未来产业的发展壮大提供关键材料支撑,有色金属的重要作用和战略地位也将更加凸显。”李宇圣说。

记者了解到,此方面一些骨干企业已经走在了前头。如中铝、南山等一直专注高端铝镁锂轻合金材料的研发与生产,宝钛等一直从事钛合金材料的研发与生产,这些材料助力国家重大工程实现“上天入海”。

“五矿牵头组建深部、深海矿产资源勘探开发未来产业创新联合体等等,相信将来还会有更多企业加入,加大研发投入,不断开发各种有色金属先进新材料,支撑新兴产业、未来产业加快发展。”李宇圣说。

据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科学技术部副主任王怀国介绍,多年来,有色金属工业坚持走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举全行业之力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在战略性关键有色金属资源高效开发利用、高端材料研发、数字化与智能制造、资源循环利用、绿色低碳等领域的科技创新不断取得新突破,为光伏等新能源、动力及储能电池、新能源汽车、新一代电子信息、航空航天、高铁、国防军工等高端产业发展提供了坚实原料保障。

在动力及储能电池材料领域,国内多家研究单位通过数十年的持续科技攻关,针对我国高镁锂比盐湖资源,开发了离子筛吸附-膜法等盐湖提锂先进技术,针对我国丰富的低品位锂云母资源,开发了低温硫酸法等先进工艺技术,以中国恩菲为代表的研发单位,开发了低品位红土镍矿高压酸浸核心技术及装备,这些新工艺新技术有效解决了高镁锂比盐湖提锂、锂云母提锂、低品位红土镍矿开发利用难题,为我国乃至全球动力电池及新能源汽车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原料支撑。

在先进有色金属材料领域,通过科技攻关,航空航天、高速铁路、大型电力装备、光伏、新能源汽车、集成电路等领域用有色金属材料生产规模和产品质量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5G通信芯片用7N级高纯铟、集成电路用6N级高纯铜实现批量应用,大规格超高纯镍铂等靶材打破国外技术垄断,实现自主可控。烧结钕铁硼磁性材料、磷酸铁锂等一批新能源材料研发应用技术达到世界先进水平,有效保障了新一代电子信息、新能源、高端装备等产业发展需要。

在双碳方面,通过绿色低碳技术创新、工艺优化和产业模式创新,推动行业全生命周期减排和资源高效循环利用,行业“双碳”工作取得积极进展,绿色低碳发展水平显著提升,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已成为有色金属行业的共识。

“商业航天、低空经济、深海科技等产业,是我国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点领域。这些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的快速发展,必将对有色金属材料不断提出新的技术性能和数量需求,是有色行业发展的重大机遇。”李宇圣表示。


作者:曹雅丽

责任编辑:龚忻
相关阅读

第三届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境外资源开发合作论坛在京举行

2025-03-05 22:42

韧性活力兼具:2024年有色金属产品产量创新高

2025-02-11 14:07

2024年有色金属呈现原材料工业“风景这边独好”喜人局面

2025-01-23 10:13

利润总额同比增幅明显 2024年有色金属工业运行良好

2025-01-22 10:30
热点内容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最新评论
发条有爱的评论~ 0
加载中。。。。
微信
微博
头条
直播
抖音
快手
中国工业报社简介
|
合作
|
招聘
举报邮箱: jubao@cinn.cn
投稿邮箱: cin1346@126.com
服务邮箱: fuwu@cinn.cn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10-67410642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https://www.12377.cn
广告招商电话: 010-67410642
Copyright © China Industry News,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702002509号 京ICP备12018842号-2
中国工业报社 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允许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