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希望集团董事长刘永好(企业供图)
■中国工业报记者 曹雅丽
民营经济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生力军,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基础。作为民营企业的代表,新希望集团始终与国家发展同频共振,以创新驱动转型升级,在农业现代化、数智化变革、乡村振兴等领域贡献民企力量。
近日,中国工业报对新希望集团(以下简称“新希望”)董事长刘永好进行了深度采访,探寻他如何带领这家从1982年千元创业、养殖鹌鹑起步的民营企业,通过43年的创新发展,成长为聚焦农牧食品冷链等产业的综合性产业集团的。
培育新质生产力:科技赋能助力传统产业升级
传统产业必须走新质生产力的道路,提升农业科技创新效能,用新质生产力“武装”自己。
中国工业报:今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次提出“农业新质生产力”,作为农业领域的领军企业家,您如何理解这一概念?新希望集团在这方面有哪些实践?
刘永好:农业新质生产力是新希望未来发展的关键所在。在我看来,传统产业必须走新质生产力的道路,提升农业科技创新效能,用新质生产力“武装”自己。
传统产业具有基础性特征,人们对于肉蛋奶的需求一万年都不会消失。农业产业必须发展新质生产力,这是未来格局。要紧跟形势,脚踏实地,做好自己该做的事,并积极融入新质生产力格局,这是必由之路。
这些年,新希望一直用新质生产力武装传统农牧业,投入了400多亿元做转型发展。我们融入国家大战略,积极在育种上做投入,在“猪芯片”“鸭芯片”上做突破。我们和农科院选育推广的肉鸭新品种——“中新鸭”打破了国外垄断;在猪育种方面,不仅局部实现和国际水准对标,还布局发展更高品质的本土猪种,满足消费者对更好口味和更高品质的需求。这些工程突破的最终目标是培育出符合国际水准的种源,减少对进口种源的依赖。
此外,在农业领域发展新质生产力,关键在于通过技术手段提升效率,例如,用数据优化生产流程。在新技术应用方面,用无针注射技术取代传统针头方式,不仅减少动物应激反应,还显著提升了用药精准度。创新设备的普及,让基层员工从重复劳动中解放出来,转而专注于更高价值的工作。
新希望的经验是脚踏实地通过科技降本增效。我们提出“硬、卡、替”策略:“硬”科技研发、“卡”脖子攻关、“替”代节约用粮。
接下来,集团将聚焦粮食安全和种业振兴等核心问题,加大对生物科技、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技术的投入,推动传统农牧业向智能化、数字化、绿色化转型。通过科技创新,提高生产效率,降低成本,提升产品质量,增强市场竞争力,引领行业发展,为农业强国建设提供坚实支撑。
传统产业必须转型,走新质生产力的道路,创新变革,否则就会落后。我是一个“老农人”,但我也要当好“新农人”。
中国工业报:2024年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部署2025年重点任务时,把“大力提振消费”摆在首位。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大力提振消费、提高投资效益,全方位扩大国内需求”,并就实施提振消费专项行动作出重点安排。对此,您如何看?
刘永好:这一政策导向与新希望集团等民营企业的战略转型高度契合。作为消费市场的重要参与主体,民营企业正在通过产品创新、渠道下沉、数字化转型等方式积极响应扩大内需战略。
新希望集团将以“鲜战略”为支点,积极撬动新消费需求。我们打造的“24小时鲜奶”,从源头到销售不超过24小时,引领了新消费趋势;用新科技生产的小酥肉单品,将区域特色小食推向全国;用新鲜辣椒和新保鲜工艺推出的“川娃子”烧椒酱,成为年轻人的首选和行业黑马。
为提振消费,扩大内需,我建议,国家除在家电、汽车领域给予补贴外,还应根据不同地区和需求发行消费券,以形成更全面、更立体的支持体系。消费补贴的范围也可进一步拓展,特别是向小微企业,以及农业企业生产的农产品和家庭必需品等刚性需求且重复消费的商品进行拓展,这样既推动消费又改善生活,实现一举多得的效果。
未来,新希望将持续以数字科技等新技术为基础,生产更多适应市场变化的产品。通过数据积累和人工智能模型,优化冷链物流,降低物流成本,提升配送效率,确保产品新鲜度。
拥抱AI技术:主动学习积极迎接新格局
新希望集团鼓励设计队伍、营销队伍、管理队伍等都与AI大模型合作,要了解它、学习它、使用它,一定会给企业带来好处。
中国工业报:您个人如何看待AI技术?作为传统行业的企业家,如何保持对新技术的敏感度?
刘永好:要经常学习,向年轻人学习,学习大数据,学习大模型,敢拼才会赢,实干真干,不怕困难,不能躺平。
虽然我今年74岁,但要求自己和团队都积极拥抱新技术。新希望的金融科技公司在DeepSeek推出后半个月内就全面应用相关软件,我自己也在电脑和手机上安装了相关的人工智能应用程序,甚至会在不同的阶段测试软件的不同效果,选择最优的应用程序。去年,我还带队参观了英伟达、Google等科技企业,与哈佛科学家交流,深刻认识到AI将带来前所未有的社会经济变革。
过去一年,我国经济克服复杂的内外环境带来的困难,总体平稳、稳中有进;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爆发式发展,进一步推动传统产业全方位变革,但仍面临诸多挑战。传统产业必须创新变革,否则就会落后。如何加快推动高新技术与传统产业结合,促进传统企业高质量发展也是我最为关注的问题。
传统企业必须主动学习新技术,新希望提出“五新”理念——新机制、新青年、新科技、新赛道、新责任。管理层平均年龄30多岁,培养了25家国家级专精特新企业,这就是保持活力的秘诀。
目前,新希望集团鼓励设计队伍、营销队伍、管理队伍等都与AI大模型合作。要了解它、学习它、使用它,一定会给企业带来好处。
中国工业报:人工智能正在重塑各行各业,在农业领域有哪些具体应用?新希望如何布局“AI+农业”?
刘永好:人工智能时代来临,企业必须紧跟时代步伐,要做积极的参与者,不能做路人。新希望一直在进行“AI+现代农业”的探索。
例如,在饲料方面,AI可以帮助企业动态调整配方,实现精准营养,饲料配方优化每年节约1%用量,相当于节省30万吨饲料;在采购环节,AI可以帮助企业更好地预测原材料价格,输出采购决策;在生猪养殖方面,AI可以检测养殖环境并自动调节通风、降温等设备;在育种方面,AI有助于筛选优良基因组合,加速育种进程。同时,数字孪生底盘和作业机器人可以实现无人或少人化猪场管理;在冷链物流方面,利用人工智能、大数据,企业可以把时间、空间、温度、气体等数十个要素全都在线化,通过人工智能调配,使得效率极大提升;冷链物流依托AI、IoT技术打造“滴滴式”配送平台,服务108万家门店。
在养殖过程中,我们把各种养殖数据汇集起来,形成大数据,再通过人工智能的导入,极大提升了养殖效率。新希望在农业科技领域的投入不断加大,与科研机构的合作日益紧密,推动了农业育种等技术的进步,为保障我国农业产业安全贡献力量。
此外,新希望正利用多年来积累的行业数据,结合人工智能技术搭建猪周期预测模型。通过分析饲料销售、养殖规模和价格趋势,大模型能够为企业和农户提供风险预警,帮助小微企业提前调整策略。这种数据驱动的管理模式正在改变传统农业“靠天吃饭”的被动局面。
我认为,新科技并不是一些新兴企业的专利,用新质生产力“武装”的传统企业,就是新兴企业。
弘扬企业家精神:不畏艰难敢于创新的勇气
企业家精神的核心要素,首先是不畏艰难、敢于创新的勇气;其次是要有社会责任感。
中国工业报:您认为,民营企业在发展中遇到的最大问题是什么?作为民营企业代表,您如何看待目前政府对民营经济发展的重视和支持?
刘永好:信心比黄金更重要。近一段时间,面对外部复杂环境和经济转型换挡带来的新问题、新挑战,有企业家感到压力大、不适应,有企业家信心不足,甚至躺平、焦虑。这是目前民营企业在发展中遇到的最大问题。
作为民营企业,我们能深刻感受到国家对民营经济的支持是坚定不移的。近年来,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支持民营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从减税降费到优化营商环境,从加强金融服务到推动科技创新,这些政策为民营企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特别是,前段时间召开的民营企业座谈会,党中央对民营企业高度肯定和期待,为企业发展指明了方向。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民营”一词出现了7次,进一步释放了党中央支持民营经济发展的强烈信号。今年全国两会后,我更加坚信党中央对民营经济的支持力度只会有增无减。相信随着各项政策的落地实施,一定会对民营经济发展起到更加积极的作用,进一步提升民营企业信心,有了信心,民营企业总会有干劲去克服困难,迎难而上。
“酒香也怕巷子深”,好政策也要好宣传好解读,才能让社会各界读懂读透,把心放到肚子里。
民营经济在我国经济中占据了重要地位,贡献了50%以上的税收、60%以上的国内生产总值。在新的发展格局下,民营企业要有所作为,积极拥抱新质生产力。同时,我也建议,国家在重大科研攻关项目上,既要继续坚持国家主导的路线,又要强有力地支持民营企业的创新活动。此外,还希望国家能够通过法律形式,进一步保障民营经济的发展。
中国工业报:作为改革开放后第一代企业家,您如何定义“企业家精神”?在您看来,企业家精神的核心要素是什么?
刘永好:在不同的时代,企业家精神有着不同的表达:在中国经济下行压力增大、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之下,对民营企业来说,企业家精神就是要坚定投资理念、坚定信心、解决就业;在调整期,在国家出现困难的时候,企业家精神的体现就是要走在前列,企业家群体敢于迎难而上。
我认为,企业家要有领导能力,要脚踏实地、埋头拉车。同时,企业家还必须抬头看路、仰头看天,看国际风云的变幻,看大的政策、看行业的变化。当民营企业家能把“埋头拉车”和“抬头看路”,以及时不时“仰头看天”结合起来的时候,企业就能做好,做长远。
企业家精神的核心要素,首先是不畏艰难、敢于创新的勇气;其次是要有社会责任感。
新希望从1982年发展至今,历经政策波动、经济周期波动、猪周期波动等诸多挑战,尤其在猪周期低谷期,行业亏损严重,但集团通过强管理、抓科技,去年成功实现盈利,持续坚守农牧主业,43年未曾动摇。
目前,新希望成为全球饲料产能第一的企业,靠的就是在每次危机中寻找机遇。在我看来,面对当前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以及国内转型升级,企业仅仅依靠“稳”是不够的,更需要“闯”的勇气。
中国工业报: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着力抓好“三农”工作,深入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您认为,企业在推动乡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方面可以发挥哪些作用?新希望在国家扶贫和乡村振兴方面做了哪些工作?
刘永好:企业家不仅要创造经济价值,更要创造社会价值。在国家战略中,新希望紧跟大势,立足农业主业,辐射带动上下游,为国家扶贫和乡村振兴作出积极贡献。
新希望集团提出用五年时间做五件事助力乡村振兴,简称“五五工程”,即:五年要投资500亿,振兴乡村产业;新增5万就业岗位,带动大学生、农民等农业从业者就业;再公益培训5万绿领新农人,助力乡村人才振兴;服务5万涉农主体,帮扶农户及中小微企业成长;建设5个乡村振兴示范基地,打造数字化乡村振兴样板。
在乡村振兴“五五工程”执行过程中,会进行合理规划,做好企业和农民的分工,教给农民新技术,让利给农民,帮助他们提升收益。比如,在养猪方面,是“公司+农户”的合作模式,公司做相对难的事情,农民负责相对简单的部分,公司会把一些高效且科学的生产方式教给农民,形成互帮互助的格局,从而推动乡村经济发展、带动农民增收。
我认为,农业现代化一定不能在牺牲广大农民的利益上推进,农业现代化是要用现代科技来武装农业,走农业新质生产力的道路。通过数字化转型、生物技术突破和助农机制创新等方式,大家一起构建一个让广大农民能参与、能受益、能成长的产业生态。
新希望将坚守初心,继续秉承“胸怀报国志、一心谋发展、守法善经营、先富促共富”的理念,脚踏实地做好企业。在追求企业发展的同时,关注社会民生,积极参与公益事业,为解决就业、扶贫帮困、环境保护等问题贡献力量。
同时,加强企业党建工作,发挥党组织在企业中的领导核心作用,确保企业发展的正确方向。引导员工树立正确价值观,培养有责任感、使命感的企业公民,为经济社会发展凝聚强大合力。积极参与行业协会和商会组织的活动,加强行业自律,推动行业健康发展,为民营企业创造良好发展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