频道

智驾平权补能有道 车企多元谋变

中国工业新闻网 2025-04-08 15:54

■中国工业报记者 马艳

曾几何时,人们购车时目光多聚焦于车辆的外观设计、机械性能以及价格区间,车辆更多承担的是出行代步的基础功能。然而,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与消费者个性化需求的升级,汽车消费已然迈入全新阶段。

目前,智能驾驶技术逐渐成为消费者选车时的关键考量因素,其重要性甚至超越了部分传统性能指标。与此同时,新能源汽车领域中令人困扰的补能焦虑,正催生出超快充、换电等创新技术,重塑着消费者的出行体验与购车决策。

在这场波澜壮阔的汽车消费变革浪潮中,各大车企该如何各显神通,满足消费者日益多元的需求?

3月30日,为期三天的2025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论坛在北京闭幕。与会人士围绕汽车行业转型路径、技术突破方向及促进汽车消费等议题展开深度对话,为中国乃至全球汽车产业变革献计献策。

没有智驾能力

就没有参与未来竞争的入场券

当下,智能驾驶正以不可阻挡之势重塑汽车消费市场格局,已然成为驱动行业迈向全新发展阶段的核心要素。

岚图汽车CEO卢放称,在汽车消费市场,消费者的购车观念正发生显著转变。越来越多的消费者不再仅仅关注车辆性能与续航,智能驾驶功能已成为选车的关键考量因素。特别是年轻消费群体,对汽车智能化体验的重视程度甚至超越了传统汽车性能指标。

“市场调研数据显示,当下90%的消费者愿意为高阶智能驾驶服务额外付费,其中30%的消费者愿支付超1万元。”卢放说。

正是消费者这种显著的需求变化,如同催化剂一般,促使车企加快布局智能驾驶领域。今年2月,比亚迪率先喊出“智驾平权”口号,将高阶智驾系统“天神之眼”引入7万元级市场,打破了高阶智驾长期与高售价绑定的局面。

进入3月,奇瑞、广汽、极氪等多家车企紧随其后,扎堆发布、展示各自最新的智能驾驶解决方案。

一时间,智能驾驶迅速成为车企角逐的焦点。一方面,积极倡导智驾平权,力求让智能驾驶技术带来的便利触达更多消费者。另一方面,加速推进高阶智驾乃至L3级自动驾驶技术的落地应用,期望在这场智能驾驶竞赛中抢占先机。

广汽集团副总经理高锐说:“没有智驾能力就没有参与未来竞争的入场券。”

比亚迪集团董事长兼总裁王传福预判,汽车智能化变革将在两三年内加速完成。

“以前我们用渗透率来衡量汽车行业的发展速度,但是从今年起要用高阶智驾来推动行业的高质量发展。”王传福说。

随着车企纷纷加大在智能驾驶领域的投入,智能驾驶技术的发展前景也成为业内热议话题。

中国科学院院士欧阳明高分析,随着DeepSeek引发的大模型热潮兴起,2025年将成为整车智能化技术爆发的元年,这一技术爆发态势预计将持续5年。基于先进的端到端大模型的L4级全自动驾驶技术,有望在2030年前实现中高级乘用车领域的规模化商业应用。

地平线创始人兼CEO余凯也持有十分乐观的观点,智能驾驶已经迎来价值拐点,预计未来3年内将实现脱手驾驶,5年内实现闭眼驾驶,10年内实现随心驾驶。

对消费者而言,智能驾驶将带来更加便捷、安全的出行体验。对于汽车厂商来说,这意味着需要不断提高研发效率,投入更充足的资源。

在余凯看来,“自研+第三方合作”的模式,是智能化拐点来临、行业快速变革期最安全的选择。

“由于只有极少数车企在资金、人才、技术和数据方面具备‘全栈自研’能力,因此开放合作将成为未来行业发展的主流趋势,20%自研与80%合作将成为智驾赛道的稳态与终局。”余凯说。

豪华市场

正向中国车企打开大门

车企想要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站稳脚跟,满足消费者持续升级的需求,打造高品质、高性能且契合实际使用场景的汽车产品,无疑是关键所在。

小米集团创始人、董事长兼CEO雷军敏锐地洞察到了这一行业趋势,并迅速付诸行动。据介绍,在宣布造车后的五个月里,雷军做了大量的用户调研和产业链考察,调研访谈超过2000次,拜访和深度沟通了10多家业内同行和合作伙伴,紧锣密鼓地推进汽车的产品定义。

这一系列的前期工作,为小米汽车后续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同时也带来了显著的成果。雷军称,小米SU7Ultra发布以后,三天就销售了1万辆,提前完成了全年的任务。他查询后发现,2024年50万元以上的豪华轿车全年销售为12.1万辆,这意味着豪华市场对小米打开了大门。

雷军感慨:“如今,我们品牌自信心空前高涨,消费者愿意花50多万元购买小米汽车,这确实超出了我的预期。”

在满足消费者需求方面,小米汽车显然有了一套属于自己的“打法”,而其他车企同样也在洞察用户需求、积极布局市场。

以吉利汽车为例,其发展规划紧密贴合中国汽车市场现状。吉利汽车集团CEO淦家阅表示,尽管当前新能源汽车市场占有率超过50%,但燃油车依旧占据近半市场份额,体量不容小觑。

基于此,吉利决定持续加大对燃油车及混合动力车型的技术投入力度,重点聚焦星越L、星瑞,以及博系、缤系、帝豪系这五大核心产品打造爆款车型。同时,吉利还计划推出全新产品,进一步丰富市场产品供给,以满足消费者多元化的购车需求。

小鹏汽车则在创新之路上另辟蹊径,选择押注飞行汽车领域。小鹏汽车董事长兼CEO何小鹏表示,相信未来10-20年全球飞行汽车市场有长足增长,销售量能达到如今汽车市场规模的3%-5%,销售收入能达到如今汽车市场规模的20%,即约2万亿美元。

何小鹏透露,目前小鹏已在广东省广州市启动飞行汽车工厂建设,预计于2026年实现量产并交付,建成后预期产能为每年1万台,将是全球首个实现流水线规模量产的飞行汽车工厂。

宝马集团也在为消费者提供优质产品方面积极作为。宝马集团大中华区总裁兼首席执行官高翔称,自当下至2027年,宝马集团将在全球推出40余款全新或改款产品,每一款都将融入新世代的创新基因。在技术合作层面,宝马与宁德时代、亿纬锂能等合作实现大圆柱电池的工业化量产,并与华为、阿里巴巴分别就鸿蒙车载数字生态系统融合和大语言模型在智能语音交互中的应用开展合作,为中国消费者带来更贴合需求的产品。

缓解“补能焦虑”的双路径之考

在新能源汽车这一竞争激烈的赛道上,补能焦虑一直是高悬在用户心头的“达摩克利斯之剑”。它既是用户使用过程中的“痛点”,更是阻碍新能源汽车消费进一步增长的关键因素。

“充电像加油一样快”的超快充技术,为补能难题提供了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当下,小鹏、传祺、尊界、比亚迪等众多车企已纷纷布局,陆续推出超快充车型。随着这些车型的面市,用户对超快充技术的价值认知也在持续深化。

按照国际标准,超快充是指能在10分钟内将电量从0充至80%的技术。巨湾技研有限公司总裁裴锋表示,越来越多品牌搭载超快充技术,这恰恰反映了用户的实际需求。

“在市场中,用户需求决定技术的走向。相信超快充车型发展会越来越快,迅速让大家感受到科技带来的便利。”裴锋提到,在国家节能与新能源汽车规划中,超快充电池成本可以比普通快充电池高出一倍。

裴锋也指出,若要加速超快充技术的普及,需要攻克两个核心难题: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要大力推动整个生态链的协同发展,从充电桩布局到相关配套设施的完善,每一个环节都至关重要;在产品端,必须为市场提供充足且优质的超快充动力电池产品,以满足用户对产品性能的严苛要求。

除了超快充技术,换电模式作为新能源汽车补能的另一种主流方式,也一直备受关注。

蔚来汽车董事长兼CEO李斌表示,换电体系在电池安全管理和寿命延长方面具备独特优势。通过集中管理模式,能够针对每一块电池制定个性化的充放电策略,在充电速度与电流强度之间找到平衡,从而有效延长电池使用寿命,确保电池使用的安全性。

在布局方面,蔚来已取得显著成果,其建成的换电网络已覆盖九纵九横十四大城市群。在高速公路上,平均每200公里就设有一座蔚来换电站。蔚来还制定了宏伟的目标,计划在今年上半年实现全国县级行政区的充电设施全覆盖。今年年底前,要在27个省级行政区的近2800个县实现换电服务的全面覆盖。

“如果换电站建设能够更早布局,蔚来汽车的销量和用户满意度有望得到更大幅度的提升。”李斌特意强调,“充电和换电适合不同的应用场景,二者相互补充,并非相互对立。”

在2025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论坛现场,超快充和换电也被专家认为是缓解新能源汽车“补能焦虑”的有效途径,且各自在特定场景下优势明显。而对消费者而言,这两种补能方式的不断发展与完善,意味着未来在出行过程中将拥有更多的选择和更便捷的体验,从而进一步推动新能源汽车市场的繁荣与发展。


作者:马艳

责任编辑:袁海霞
热点内容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最新评论
发条有爱的评论~ 0
加载中。。。。
微信
微博
头条
直播
抖音
快手
中国工业报社简介
|
合作
|
招聘
举报邮箱: jubao@cinn.cn
投稿邮箱: cin1346@126.com
服务邮箱: fuwu@cinn.cn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10-67410642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https://www.12377.cn
广告招商电话: 010-67410642
Copyright © China Industry News,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702002509号 京ICP备12018842号-2
中国工业报社 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允许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