频道

2025寻找新质生产力领跑者案例 | 百年涪陵榨菜:一颗青菜头的数智化蜕变

中国工业新闻网 2025-03-07 11:31

■中国工业报   耿鹏飞

一颗普通的青菜头,却撑起了一个百亿级产业。

涪陵,这座依江而建的小城,地处长江、乌江交汇地带,有着独特的地理优势,山水相依,钟灵毓秀。在这片神奇的土地上,孕育了中国规模最大、最集中的榨菜产区。乌江的水,润泽了这片土地,也赋予了涪陵榨菜灵秀之气;涪陵人的巧手,在岁月的流转中,将平凡的青菜头幻化成了香飘万里的人间至味。它是涪陵的味觉名片,更是连接世界的美味纽带。

自1898年诞生以来,历经百年风雨,涪陵榨菜已发展成为世界三大酱腌菜中产销规模最大、品牌知名度最高、辐射带动能力最强的传统特色支柱产业,不仅有超过50万农民从事榨菜种植,还带动了10多万人在加工、销售运输、辅料包材等供应链上下游从业。

如今,有着百年传承的涪陵榨菜正在开始新的蜕变之路。近日,由中国工业报社与《中国机械》杂志社联合发起了“2025寻找新质生产力领跑者案例调研行”活动。此活动今年的第一站便是走进重庆市涪陵榨菜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涪陵榨菜集团”),深入感受涪陵榨菜集团历史与现代的交叠,从传统制造向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的蜕变进程。

新时代的涪陵榨菜集团诉说着新的故事。

青菜头。(本版图片由涪陵榨菜集团提供)

1从历史深处走来

2024年,涪陵榨菜集团全面升级产品,提升质量,增强市场竞争力与品牌形象,启动了以提升综合竞争力、实现新质生产力为目标的系列改进措施,投入7000余万元用于设备技术改造,并从质量改进、现场管理升级等多个维度入手,促使产品质量、生产流畅性得到显著提升。

上世纪50年代,涪陵榨菜公司处于公私并存期。涪陵榨菜集团便是由当时成立的“川东军需榨菜厂”逐步演变而来。“当时,榨菜是军需二类物资,公司还有军人代表驻守。”涪陵榨菜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党委副书记刘洁向中国工业报讲述,公司早期有很多老干部,后来公司下放到四川省供销社管理。

改革开放后,涪陵榨菜逐步从供销社剥离出来,于1988年正式成立公司,但仍由供销社代管。后来,抓住三峡移民的机遇,公司逐步转型为国有企业,成为国有资产。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工成本不断上升,合适的工人也越来越难找。如果公司不改变传统生产方式,将难以为继。因此,我们利用三峡移民的机遇,逐步实现了手工部分的机械化改造。比如最初的榨菜淘洗工作,完全依靠手工。从淘洗开始,洗好后进行脱盐。原先的脱盐是将菜放入冷开水中,让其自然浸泡逐渐脱盐。压榨脱水环节,速度慢、产量低、不安全。其后是简单的手工包装后,再用锅炉蒸汽烧开水进行灭菌,工作量很大。”刘洁实事求是地说,“这样下去,食品和人的安全都无法保证,劳动力也过于庞大。因此,我们逐步开始了机械化改造,大量使用机械。三峡移民后,我们建好了厂房,引进了新设备。例如,2004年,第一条全自动化生产线投入生产,到现在先后建设13条全动化生产线。”

然而,集团并未满足于机械化带来的成果,而是敏锐地察觉到数字化和智能化转型将是未来食品行业发展的核心驱动力。于是,在上市(2008年,涪陵榨菜002507.SZ完成了股份制改造,2010年在深交所上市)之后,立足市场需求,开始积极探索智能化生产的新路径。2019年,涪陵榨菜集团第一条智能化生产线投产。

据中国工业报了解,涪陵榨菜集团耗费五年,历经五次迭代的首台榨菜智能剥筋设备于2025年1月3日在榨菜博览会上发布。该设备基本攻破榨菜“剥筋难关”,引领榨菜智能制造创新突破,打通榨菜产业智能制造“最后一公里”。

在刘洁的印象中,80年代的产品基本都添加有防腐剂,在国家法规标准范围内允许添加了苯甲酸钠,但是涪陵榨菜集团现在没有添加苯甲酸钠等防腐剂。集团采用香辛料天然保鲜、充氮保鲜、巴氏杀菌、铝箔锁鲜等“栅栏保鲜”技术,全面取消了防腐剂。

坐落于重庆市涪陵区江北办事处二渡村一组的白鹤梁榨菜厂是涪陵榨菜集团下属榨菜生产企业,承担着集团公司脆口、鲜脆菜丝系列和礼品榨菜系列的生产。厂区占地约300亩,生产厂房总建筑面积约50000平方米,总投入6亿元;该厂现在拥有生产线四条,其中智能化生产线一条(2019年建成投产)、自动化生产线两条(2012年建成投产)、礼品生产线一条(2014年建成投产)。生产线设备主要引用中国、日本、德国、美国、瑞士等五国先进设备技术,实现了自动化、智能化生产,年生产能力5.6万吨,年生产产值近10亿元。

凭借先进的生产设备与技术,涪陵榨菜集团迎来了快速的发展。除了在生产环节表现卓越外,其在原料供应和产业合作方面,也有着独特且完善的模式,为企业稳定发展筑牢根基。

“我们采取了‘合作社+公司+农户’的合作模式。”刘洁说,“我们与农户和合作社签订协议,确保他们的利益得到保护。我们设定了一个最低保护价,确保在市场价格低迷时,他们仍能获得稳定的收入。此外,我们还收取保证金,以确保双方的承诺得到履行。在市场行情好的时候,我们随行就市,按市场价格收购农户的产品,这样农户和合作社就没有后顾之忧。农户给合作社交保证金,合作社再给我们交保证金。合作社进行集中收购和分红,这样既能保证产品质量,又能增加农民的收入。通过科学的管理和技术创新,确保了榨菜的高产量和高品质,平均产量大约为6000斤/亩左右。”

2024年,涪陵榨菜集团全面升级产品,提升质量,增强市场竞争力与品牌形象,启动了以提升综合竞争力、实现新质生产力为目标的系列改进措施,投入7000余万元用于设备技术改造,并从质量改进、现场管理升级等多个维度入手,促使产品质量、生产流畅性得到显著提升。

如今,涪陵榨菜集团产品不仅在国内市场广泛覆盖,还远销80多个国家和地区。重庆作为榨菜重要产区,全市年产销成品榨菜140万吨左右,占全国70%以上,涪陵榨菜集团在其中占据关键地位,推动全市榨菜全产业链产值在2024年超过480亿元。

2024年三季报显示,涪陵榨菜集团营收达19.62亿,同比微增0.56%;净利润为6.71亿,同比增长1.74%。

涪陵榨菜集团大楼。

智能化生产线-计量包装机。

2数字化转型蜕变

在刘洁看来,传统产业不应该立刻追求高端的数字化和智能化,这并不现实,特别是在农副产品领域,企业需要找到适合的发展路径。

对于一家传统的制造企业,从传统手工到机械化,到今天的数字化和智能化,涪陵榨菜集团正在持之以恒,不断完成进化和蜕变的进程,。

走进如今的涪陵榨菜集团的智能化生产车间,一幅现代化、高效化的生产图景映入眼帘。物料通过先进的多头称,借助数字感应和数字组合技术,由电脑算法精准控制每头秤的重量,匹配数字组合,实现了精准计量。曾经需要两人全手工完成的装袋工序,如今已被自动化装袋设备替代,不仅效率大幅提高,而且产品包装的一致性和稳定性也得到了极大保障。

事实上,在智能化转型的进程中,涪陵榨菜集团也并非一帆风顺。数字化转型所面临的挑战错综复杂。尤其是在生产端,设备的连接与集成成为了最大的难题。虽然软件和程序层面已基本就绪,但在实际操作中,设备端的控制出现了诸多问题。例如,不同设备之间的通信协议不兼容,导致信息传输不畅;设备的精准控制需要极为复杂的算法和调试,目前的技术水平还难以完全满足。

刘洁表示,为攻克这些难题,涪陵榨菜集团积极开展产学研用合作。与中科院、日本三菱等科研机构和企业携手,共同探索园区智能化和数字化的解决方案。在设备研发方面,更是广泛联合各方力量。其中,剥筋设备的研发便是一个典型案例,江南大学、中科院、上海交大、中船重工等多家单位、院校参与其中,共同致力于攻克榨菜生产中的技术难题。

目前,涪陵榨菜集团的智能化生产已取得阶段性成果。车间内仅需30多名工作人员,相较于以往大规模的人工劳作,人力成本大幅降低,生产效率却得到了数倍提升。但集团深知,智能化转型之路依旧漫长,距离真正实现全面、高效的数字化生产,仍需不断努力与探索。

2024年白鹤梁鲜脆车间开始升级改造,主要措施:一是通过将螺杆式容积计量改为多头称称重计量,减少产品丝形的破坏;二是把抽板式装箱改成智能吸盘式装箱提升装箱质量;三是将卧式真空包装改为旋转式真空包装,大大提高产品真空度和封口平整度。

据中国工业报现场了解,升级改造成功后,鲜脆车间的产品丝形质量,抽空、热合平整性等有了很大的提升。丝形合格率由原来的74%提高到85%;新设备计量更加精准,偏差不足1克;原有的输送带送料改为料斗送料,减少了成本浪费,让产品色泽更符合产品要求。与此同时,装箱质量,产品的平整性、规整性有了很大的提升。新设备不仅让生产效率得到了大幅提高,也让产品种类更加的丰富多样。鲜脆榨菜线由以前的日产量8000件提升到如今的日产量10000件,生产的品类由以前的大单品产品变成能够柔性化生产多种品类的产品。

“不仅如此,我们相应的设施环境也采取了强化措施。车间的墙面与天花板都采用了新型纳米防水材料,地面也使用聚氨酯耐磨材料,不仅耐磨耐脏而且环保卫生,生产现场也更加整洁。”涪陵榨菜集团的相关工作人员向中国工业报介绍说道。

在品质提升方面,涪陵榨菜集团取得FSSC22000国际一流食品安全管理体系认证,投入7000多万元对产线设备实施升级改造,为柔性化生产、个性化定制提供了产能和质量保障。

为推动大数据智能化改造传统产业推动高质量发展。涪陵榨菜集团投资50亿元启动建设集智能工艺生产、大数据高效管理、特色工业旅游于一体,生态环境和谐、国际一流水平的智能制造产业园区——“中国榨菜城”,打造中国食品智能制造的标杆、绿色生态的示范、管理创新的典范。

“本项目于2022年全面启动主体施工建设,建设工期36个月。将建成年产30万吨精品榨菜、10万吨泡菜、20万吨川调酱类智能化生产线,推动涪陵榨菜集团成为年产值过100亿元,利税超过20亿元的大型食品智能化制造企业。”刘洁介绍说道。

“然而,现在企业的智能化仍然是碎片式的,还没有完全打通和串联。我们仍然需要逐步探索如何更好地实现数字化和智能化。我们与中科院、日本三菱合作,共同研究推进园区的智能化和数字化。这个过程需要时间。”刘洁坦言。

在刘洁看来,传统产业不应该立刻追求高端的数字化和智能化,这并不现实,特别是在农副产品领域,企业需要找到适合的发展路径。

3创新利润增长点

涪陵榨菜集团正以智能化生产为核心,以绿色生产为底色,以新质生产力为驱动,在传承与创新中不断前行。

在追求企业发展的同时,涪陵榨菜集团始终将绿色环保视为企业应尽的社会责任,积极践行绿色发展理念,致力于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双赢。

在排放管理方面,涪陵榨菜集团严格遵循国家环保标准,投入大量资金用于环保设施的建设与升级,确保生产过程中的各项污染物达标排放。同时,集团将目光聚焦于资源的循环利用,尤其是对腌制过程中产生的盐水处理,进行了深入研究与创新实践。

刘洁说,榨菜三腌三榨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含盐榨菜汁,榨菜汁含有同榨菜一样的营养成分,若直接排放,不仅会造成环境污染,还会导致资源的浪费。涪陵榨菜将榨菜汁浓缩并充分利用,有效减少了榨菜汁的排放。此外,公司还结合传统工艺,开发出了独具特色的“榨菜酱油”。

在以前的川东地区,榨菜有着悠久的历史,当地人喜欢吃榨菜酱油。这种调味品是通过将榨菜汁熬制,在浓缩后加入香料制成的。“我们小时候对这种酱油有着深厚的感情,它与普通黄豆酱油有所不同,我们俗称为榨菜酱油。”刘洁介绍说,“榨菜里边含有16种氨基酸,这些氨基酸,特别是谷氨酸本身就具有鲜味,这也是我们喜欢食用榨菜酱油原因之一。我们公司在这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并结合现代工艺进行了创新。我们将榨菜汁浓缩后,在黄豆酱油制醪、发酵、淋油过程替代食盐水加入,这样制作的酱油氨基酸含量更高,既有黄豆酱油的风味又有传统榨菜酱油的风味。”

“榨菜制作时要三腌三榨,每次腌制时都需要添加食用盐,我们创新将第三次腌产生的榨菜汁替代食盐用于第一次腌制,实现了资源的充分利用,减少排放。”刘洁说道,集团又开发出了无盐、氨基酸更高、榨菜味更浓的新产品,为企业创造了新的利润增长点。

涪陵榨菜集团的战略是,坚持“榨菜+”“酱类+”双轮驱动不动摇,立足消费需求,持续升级创新。

涪陵榨菜集团响应国家“三减三健”行动号召,升级全线产品,推出减盐超30%的轻盐榨菜,引发行业热议。刘洁说,涪陵榨菜瞄准年轻消费群体“健康、多元、便捷、精致”的饮食新风尚,采取梯度用盐、三级线性脱盐、精准控盐等轻盐技术,大胆创新榨菜产品口味、发布上市首款年轻化佐餐开味菜产品“乌江·小脆口”。

不仅如此,创新发布爆炒系列3款下饭菜产品,包括爆炒酸菜、爆炒豇豆、爆炒外婆菜。采用油炒工艺替代拌料工艺,最大限度激发食材风味,同时,利用高温进行杀菌,让消费者吃得更舒心、更放心。

近年来,涪陵榨菜集团实行品类经理负责制,打通研、产、供、销、传全链路,同时推行产品研发项目制,建立起一套行之有效的产品开发上市科学管理体系和新品上市后的评估优化体系。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个性化制定竞争策略,实行一城一策定向爆破的方式,巩固乌江品牌王者地位(涪陵榨菜集团主要品牌是乌江榨菜)。

涪陵榨菜集团将继续秉持创新发展的理念,在智能化生产和绿色生产的道路上不断深耕。刘洁说,公司正在投建“乌江涪陵榨菜绿色智能化生产基地”,建成后将在产能、窖池容量、各品类产品集合生产、数字化营销等方面提高公司生产经营水平,该项目为引领行业突破发展的战略性、前瞻性投入,将全面实现规模化、集约化、柔性化生产,为公司长期战略规划目标提供支持。

在国际市场开拓中,尽管目前海外销量占比仅为3%左右,但涪陵榨菜集团已制定了明确的海外市场发展战略。通过深入研究海外市场需求,优化产品口味和包装,加强品牌推广,逐步提升涪陵榨菜在国际市场的知名度和市场份额。

涪陵榨菜集团正以智能化生产为核心,以绿色生产为底色,以新质生产力为驱动,在传承与创新中不断前行。首先,通过对老旧生产线设备淘汰升级,配置新技术设施设备,满足生产要素的创新型配置来实现先进生产力和高品质产品,从而提升新质生产力。其次,通过与国际各设备名企或研究院共同推动榨菜行业技术革命性突破,如榨菜看筋机、原料清洁化加工的卸车清洗系统等,来推动产业深度转型、引领行业发展,从而实现创新驱动、高科技、高效能和高质量的新质生产力内涵。

未来,涪陵榨菜集团将继续肩负起推动产业发展、履行社会责任的使命,为消费者带来更多优质、健康、美味的产品,为中国食品行业的发展贡献更多的智慧和力量。

涪陵榨菜集团发展大事记

■1950年初,涪陵专区土产公司在接收过去官僚资本菜厂的基础上组建国营涪陵榨菜厂。

■1956年,涪陵榨菜归地方国营商业部门经营。

■1980年,“乌江”商标注册成功。

■1981年,国营榨菜从县土产公司分离出来,成立“涪陵县榨菜公司”。

■1982年,乌江牌方便榨菜诞生,榨菜产品开启小包装时代。

■1988年,设立“四川省涪陵榨菜集团公司”。

■1994年,改制建立“四川省涪陵榨菜(集团)有限公司”。

■1998年,改名为“重庆市涪陵榨菜(集团)有限公司”。

■2000年,抓住移民迁建机遇开始自动化设备改造,涪陵榨菜产业由手工时代向自动化时代迈进。

■2004年,第一条全自动化生产线投入生产。

■2008年,公司实行股份制企业改造,设立“重庆市涪陵榨菜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2010年,公司在深交所上市,股票简称涪陵榨菜,代码为002507。

■2012年,对产品包装运用“中国红、京剧脸谱、剪纸艺术”三大国粹进行优化设计,运用“脸谱”作为形象标识,打造“国粹”形象。

■2019年,第一条智能化生产线投产。

■2020年,提出了“双轮”驱动战略,实施榨菜轻盐升级、包装国潮升级;积极推进再融资,从资本市场募集资金33亿元。

■2021年,眉山惠通年产4万吨智能化生产线建成投产。

■2022年,辽宁开味年产5万吨智能化萝卜生产线建成。

■2023年,公司以绿色发展、高质量发展为引领,全面推动“中国榨菜城”智能制造基地项目建设。

■2024年,涪陵榨菜集团全面深化改革、实施技术改造、推动企业高质量发展。

作者:耿鹏飞

责任编辑:袁海霞
热点内容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最新评论
发条有爱的评论~ 0
加载中。。。。
微信
微博
头条
直播
抖音
快手
中国工业报社简介
|
合作
|
招聘
举报邮箱: jubao@cinn.cn
投稿邮箱: cin1346@126.com
服务邮箱: fuwu@cinn.cn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10-67410642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https://www.12377.cn
广告招商电话: 010-67410642
Copyright © China Industry News,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702002509号 京ICP备12018842号-2
中国工业报社 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允许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