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工业报记者 孟凡君
广东作为全国第一经济大省,肩负着走在前列的光荣使命,更要在推进产业体系现代化上先行先试、作出示范、勇挑大梁,以更具国际竞争力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托起一个具有雄厚实力、充分彰显中国式现代化无穷魅力的新广东。2月5日,在广东省高质量发展大会上,广东省委书记黄坤明指出,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重塑全球产业版图,能否建成具有21世纪时代特征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决定了能否在未来发展和激烈国际竞争中赢得战略主动。改革开放以来,广东从“三来一补”起步,从相对落后的农业省发展到牵动全球的世界工厂,再到引领全球的智造基地和新兴产业重要策源地,产业体系的迭代升级,带来生产力的不断跃迁,支撑广东取得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因此,要坚定信心,久久为功,抓住用好一切有利条件,把积极因素转化为发展实绩,以更具国际竞争力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托起一个经济社会繁荣、活力动力充沛的新广东。
世界各国现代化的历程表明,没有产业的现代化,就没有国家的现代化。黄坤明认为,中国式现代化规模之大、难度之大史无前例,对物质技术基础的要求之高也史无前例。比如,华为以领先的数字技术赋能千行百业,深度求索(DeepSeek)以不怕虎的勇气锐气撼动美国人工智能巨头、产生连锁效应,宇树科技的机器人登上央视春晚舞台,我国已经显示出引领时代浪潮的全新气象,广东更应该在百舸争流中奋力争先。“要全面优化升级产业体系,冲出中低端、抢占制高点、致胜新赛道,以更具国际竞争力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托起一个勇立时代潮头、不断向新向上的新广东。”黄坤明强调。
产业兴则经济兴,产业强则国家强。黄坤明表示,经过长期发展,广东的产业体系积累了厚实基础、独特优势,完全能够举办产业体系竞赛的“全运会”。广东拥有制造业所有大的门类,传统产业、新兴产业、未来产业一体发展,成长出8个万亿元级产业集群,新经济增加值占比1/4强,高技术制造业占比近1/3,2024年第二产业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达48%。广州先进制造和现代服务、深圳的科技创新和高技术产业、佛山的智能家电、东莞的智能终端各具优势又相互协同,一二三产业、大中小企业、上下游链条、产供销环节高度耦合。比如,横琴新区靠着发展“四新”产业,15年间经济总量从可以忽略不计增长到2024年的538亿元,有力服务澳门经济适度多元发展。
产业体系向新图强,发展才能以质取胜。黄坤明表示,广东处在国内国际“双循环”的交汇点上,能够充分发挥粤港澳三地综合优势,粤东粤西粤北地区和广大县域存在的产业落差蕴含着巨大潜力。要以新的生产力理论为指导,坚持实体经济为本、制造业当家,推动产业科技互促双强,练好高质量发展的“看家本领”,挺起现代化建设的“产业脊梁”。要锻造先进制造钢筋铁骨。要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以工业武装农业,用制造牵引服务,推动三次产业相互嵌入、相互赋能、相互成就。要一手抓传统产业、优势产业的巩固和优化,紧盯衣食住行生活必需、原料器件生产必备,实现成行成市、成链成群、成名成品发展,把产业根基扎得更深更厚更实;一手抓新兴产业、未来产业的培育和壮大,紧盯科技前沿、产业“风口”、市场潮流,打造更多热点、燃点、爆点,努力成为新规则的重要创设者、新赛道的重要主导者。“广东兼具机电技术和数智技术两大优势,要在人工智能和机器人两大领域下大决心、集中发力,构筑高技术、高成长、大体量的产业新支柱。”黄坤明说。
要点燃科技创新澎湃引擎。要向“高”攀登,建好用好国家实验室、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深入实施“广东强芯”、核心软件攻关等重大专项,采取“大兵团”战役式作战模式,让“超级平台”产出“超级成果”,在战略必争领域并跑领跑;要向“实”聚焦,从产业需求凝练科学问题,研发更多先进适用的新技术、新设备、新材料、新工艺,持续提高生产质量、提升生产效率。要向“转”发力,及时推出需求侧政策,助力完成技术走向市场的“临门一脚”,跨越科技成果到产业化的“未知前夜”;要向“外”拓展,深度融入国际生产网络、创新网络,在竞争合作中提升科技自立自强水平、产业链自主可控水平。
要育成现代企业强壮主体。广东有1900多万户经营主体、830多万家企业,要打造世界一流企业群,壮大顶天立地的领军企业,培育铺天盖地的中小企业,让各具神态的“企业之树”汇聚成生机盎然的“产业之林”。国企、民企、外企都是广东产业体系的重要力量,广东将一视同仁支持各类企业发展,引导建立现代企业制度,鼓励国有经济、民营经济、外资经济、集体经济、合作经济等开展多样化合作,各尽所能、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广东正在实施优质企业梯度培育“十百千万”计划,努力造就50家科技领军企业和100家链主企业、1000家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10000家专精特新企业。
要培厚发展环境肥沃土壤。广东通江达海、融汇中西,改革开放的精神、创新创造的意识、苦干实干的品格深入骨髓、融入基因,具有软硬兼备的良好环境。要充分激活政策效应,加强产业政策与财税、金融、贸易、投资等政策精准对接、协同发力;要持续优化营商环境,探索建立未来产业治理机制,深化信用广东建设,提升“数字政府”效能,让每位创业者、企业家获得最佳体验和最好服务;要广聚天下英才,携手港澳加快建设高水平人才高地,夯实现代化产业体系的人才基座、人才底座。2025年,广东将以“粤聚英才、粤见未来”为主题,实施“百万英才汇南粤行动计划”,拿出具有竞争力的薪酬和岗位,吸纳100万高校毕业生来粤就业创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