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工业报 耿鹏飞
莫道春光难揽取,浮云过后艳阳天。
在广东惠州仲恺高新区,有一家专注于无人机系统研发的高新技术企业,该企业在无人机技术领域占据显著的领先地位,并且参与制定了无人机领域的国际和国家标准。不过在企业成长期,由于自身抵押物难以满足敞口额度贷款需求,它从银行获取资金支持时也面临着较大的困难。广东华兴银行在得知该企业需求后主动营销触达,通过实地考察、深入了解企业经营情况,提出了专利权质押、实控人担保等巧妙的风险缓释措施,为企业递上了关键的授信融资“橄榄枝”。如今,这家企业的无人机已振翅高飞,产品远销中东。
广东华兴银行“雪中送炭”的故事,也成为金融赋能科技企业、培育与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一段佳话……
金融“活水”润科创“良田”
对于科技创新型企业而言,通常需要在研发、设备升级、人才引进等方面进行大量投入,因此对资金的需求也较大。然而,受制于“轻资产、缺担保、强波动、难评价”等融资特性,科创企业往往难以获得传统的信贷支持。
为赋能新型工业化,广东华兴银行聚焦科技型企业,持续加大对科技类客户的信贷资源倾斜,主动为客户提供特色化和差异化的覆盖全生命周期的金融服务。其中,“人才贷、高企贷、专精特新贷”等围绕科技型企业的信用敞口审批标准让人眼前一亮,为抵质押资产不足但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硬科技”“好苗子”企业“雪中送炭”。
如果说“雪中送炭”是在危难时刻的紧急救援,那么“长情陪伴”则是在企业成长道路上的持续守护。为了更好地服务科创企业,广东华兴银行在数字化转型过程中引入的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不仅提升了银行自身的运营效率和服务质量,也为长期服务科技企业打下来良好的技术基础。
广东华兴银行向中国工业报表示:“我们在金融科技领域的探索与实践,能够激发企业对新技术的应用热情,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从而推动整个产业链的技术创新升级,这正是新质生产力在技术层面的核心体现。”
2021年9月,广东华兴银行启动了新一代信息系统工程建设,并于2023年5月成功上线。广东华兴银行表示:“这一工程是我行数字化转型的核心举措,完成了核心、信贷、核算三大领域七大系统平台的全面换代,为我行未来10年的业务发展奠定了坚实的技术基础。”通过这一转型,银行实现了多方面的突破。
为了加快贷款审核速度,提升客户体验,广东华兴银行创新打造了数字化产业金融服务平台,实现了“客户全线上化操作”“风控策略自动化执行”“业务资料无纸化采集”“产业数据资产化管理”“风险管理数字化监测”等多项业务创新,实现了产品服务的全流程数字化管理。如今,客户无论是线上办理业务还是线下网点体验,都能感受到更高效、便捷、智能的服务,这极大提升了客户满意度。
数据治理方面,新一代工程着力解决数据“孤岛”问题。通过数据标准落标、主数据管理方案实施,打通了对公、同业、零售等底层数据,完善了集团客户管理和额度管理体系,整合零售信贷系统,实现了数据的共享与统一,显著提升了数据质量,为精准营销、风险防控等业务提供了有力的数据支持。
零售信贷业务在数字化转型中迎来升级。借助新一代工程的分布式架构,零售信贷产品实现了敏捷开发与快速迭代。同时,整合风控系统,重构策略调优平台,引入外部大数据与行内存量数据,构建全新的风险评价架构,推出一系列风控产品体系,有效提升了产品竞争力和风险防控能力。
金融科技创新应用也是广东华兴银行数字化转型的亮点。全面引入大数据、人工智能、交互智能、知识图谱、数字人等前沿技术,创新打造数字化产业金融服务平台,以“1+N”运营模式在多个产业金融场景落地应用,为实体经济提供了更加智能化、个性化的金融服务。
在支持科技企业发展上,广东华兴银行出台专项政策,针对专精特新企业全生命周期打造金融服务体系。从专项客群准入政策到利率支持政策,从“兴才贷”“兴科贷”等特色产品到数字化产业金融服务平台的场景应用,全方位满足科技型企业不同阶段的融资需求。
截至2024年10月末,广东华兴银行科技型企业贷款48.76亿元,专精特新中小企贷款53.46亿元,高新技术企业贷款98.98亿元。广东华兴银行表示:“科技企业是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载体,我们通过金融服务助力科技企业成长壮大,就是在为新质生产力的培育注入源头活水。”
激活实体经济“毛细血管”
有银行人士坦言,作为“主动脉”的核心企业往往并不缺钱,而如何真正让金融服务渗透到实体经济的“毛细血管”,服务好普惠金融的最末端,则是当下各家银行创新求变的关键。
广东华兴银行自2011年创新设立以来,始终秉持着创新与服务的理念,积极在金融领域探索前行。经过多年的稳健发展,已在广州、深圳、佛山、东莞、汕头、江门、珠海、惠州、中山、肇庆、湛江设立11家一级分行、58家网点,在金融市场中逐步崭露头角。
十三年以来,广东华兴银行立足粤港澳大湾区,普惠中小微企业,服务高净值客户,围绕“力创城市精品打造百年华兴”的愿景,坚持服务地方经济建设、服务实体经济、服务小微企业、发展普惠金融,致力于打造国内最具竞争力的城市商业银行。
普惠金融是实体经济的“毛细血管”,对激发市场活力、促进社会公平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广东华兴银行深知其重要性,将普惠金融作为重点战略领域,全力打通金融服务的“最后一公里”。
在产业升级与融合方面,广东华兴银行的数字化产业金融服务平台发挥了重要作用。通过服务产业链、供应链上的实体客群,推动了制造业、冷链、运输等产业的数字化转型,促进了金融与实体产业的深度融合。
在产品创新上,广东华兴银行针对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的痛点,先后推出了“华兴快贷”“华兴好企贷”等一系列数智特色信贷产品。广东华兴银行向中国工业报介绍道:“我们通过大数据与科技手段的深度融合,构建起精准的信用评估模型,结合实地调查交叉验证,实现了快速放款,有效解决了小微企业‘无担保、无抵押’的难题,真正做到为企业排忧解难。”“华兴好企贷”针对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养殖农户普遍存在“无担保、无抵押、融资难、融资贵”痛点,通过广泛长期的数据积累,构建了先进的风控模型,通过自动化流水分析、组合交叉验证、多维度核额等手段,极大优化了线上、线下审批流程。与此同时,打造专业的客户服务团队,先后为个体工商户、海鲈养殖户、灯饰产业小微企业主等客群提供了定制化、专业化和灵活高效的金融服务方案,助力小微企业茁壮成长。
服务流程方面,总行设立普惠信贷部,统筹规划普惠金融业务,从产品创新到线上化推进,从考核激励到审批通道建立,全方位布局。分行组建专营团队,深入企业一线,落实尽职免责政策,强化合规管理。广东华兴银行表示:“这种总分联动的模式,确保了我们能够精准对接客户需求,提供高效、优质的金融服务。”
此外,广东华兴银行在乡村金融领域也积极布局。通过运用金融科技手段,创新推出“养殖贷”“育林贷”等助农惠农专项信贷产品,为乡村农户提供场景化金融服务,切实解决了农村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为乡村振兴注入了金融活水。
逐“绿”而行
“做优金融‘五篇大文章’,助力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壮大,具有现实紧迫性和必要性。”面对金融助力新质生产力这一新命题,广东华兴银行通过普惠金融和数字化转型的双轮驱动,在多个维度为新质生产力的成长提供了有力支撑。
与此同时,对于生产要素配置优化,银行的数据治理成果功不可没。打破数据“孤岛”后,数据作为新型生产要素能够更精准地配置到科技创新、制造业升级、绿色发展等新质生产力相关领域。同时,银行通过金融资源的有效配置,为这些领域的企业提供资金支持,促进生产要素的创新性组合。
此外,广东华兴银行在绿色金融领域的积极作为也契合新质生产力的绿色发展要求。广东华兴银行向中国工业报表示,广东华兴银行将绿色发展作为的重要发展战略,早在2016年开始便在绿色金融领域展现了前瞻性和开拓精神,率先在广东省内发行绿色金融债券,累计发行金额50亿元,引导和带动社会资金向绿色产业倾斜,为绿色产业项目注入强大动力。
2019年末至2023年末,广东华兴银行绿色信贷规模呈高速发展态势,贷款余额从约79亿元增至205亿元,复合增长率27%。截至2024年10末,绿色信贷余额约216亿元,稳居广东省城商行第二位。
值得一提的是,2024年,广东华兴银行积极响应国家号召,成功纳入人民银行专项货币工具---碳减排支持工具的支持范围,并于2024年5月成功落地首笔碳减排支持贷款。
作为率先发行绿色金融债的城商行,通过创新线上绿色供应链金融、推出数字函证系统等举措,为绿色产业发展提供资金支持,推动经济向绿色、低碳、可持续方向转型,为新质生产力的绿色发展贡献金融力量。
广东华兴银行在普惠金融、数字化转型等方面的持续努力与创新实践,正逐步构建起与新质生产力培育发展相适配的金融服务体系。在未来的发展征程中,广东华兴银行将继续秉持创新与担当精神,为新质生产力的茁壮成长提供源源不断的金融动力,在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上书写更加精彩的篇章。
小结
在广州天河区金融城核心区域,矗立着一座大气典雅、通透轻盈、极具现代感的金融建筑,塔冠的通高玻璃体在珠江两岸的景色映衬下,塑造出富有趣味且极具雕塑质感的“漂浮盒子”,它就是华兴银行大厦。
走进大厦,没有冗长的排队队伍和复杂难懂的金融术语,映入眼帘的是热情的工作人员、智能便捷的服务设备、个性化定制的金融产品。这种从传统到现代、从刻板到创新的巨大转变,背后是广东华兴银行对新质生产力的不懈追求,是其为了适应时代发展、满足客户需求而进行的深刻自我革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