频道

中国缝制机械协会40年:应势而生 与时同行

©原创   2024-12-04 15:34

中国工业报记者马艳

20世纪70年代初至80年代末,作为“三大件”之一的缝纫机,便开始风靡全国,成为数千万个家庭的必备用品,在国民经济与生活中占据独有的地位。

而今,经过缝机人多年辛勤耕耘,中国缝制机械行业也从一个传统的轻工消费品行业,发展为集机、光、电技术于一体的先进装备制造业,并取得诸多突破。来自中国缝制机械协会的数据显示,目前,全国缝制机械企业近2000家,是40年前的20倍。2023年,缝制机械行业规上企业主营收入286亿元,是40年前的28倍;利润总额9.7亿元,是40年前的30倍;出口额29亿美元,是40年前的167倍。同时,目前我国各类工业缝纫机产量占世界90%以上,销售收入占80%以上,国际贸易量占据60%,规模总量稳居世界第一位,已成为世界缝制机械生产和销售中心,并具有举足轻重的国际地位。

这些成绩的背后,既离不开全行业企业锐意进取,持续奋斗,同时也与中国缝制机械协会始终发挥桥梁纽带作用,引领行业科技创新密不可分。

2024年,中国缝制机械协会即将迎来40岁生日。40年筚路蓝缕,40载栉风沐雨,协会见证并推动中国缝机由小到大、由大到强。这期间,有哪些值得铭记的瞬间?站在新的时间节点上,中国缝制机械协会又要如何助力行业实现高质量发展?带着上述问题,中国工业报记者采访了中国缝制机械协会理事长杨晓京。

中国工业报:1984年,中国缝纫机协会(中国缝制机械协会前身)成立于怎样的时代背景?40年来,协会始终坚持的宗旨是什么?核心的工作有哪些?

杨晓京:中国缝纫机协会成立于1984年,其时正值国家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一方面在国家改革开放政策的指引下,缝纫机产品价格全面放开,产量迅速增长,家用缝纫机生产大量过剩;另一方面随着全国服装、鞋帽、箱包等缝纫下游行业的迅速发展,国内工业机需求无法有效满足。以1982年为例,当年我国创造了缝纫机年产量的最高纪录,总产量达1286万架,但工业缝纫机仅为33.7万架,产能严重不足。鉴于越来越迫切的行业产业结构调整任务以及有效适应国内国际产业发展的综合形势,国家轻工业部审时度势,率先开启由部门管理向行业管理转变的步伐,引导行业经过三年的充分筹备,成功创建了中国缝纫机协会。

中国缝纫机协会是改革开放政策和产业发展形势共同催生的,一个由企业自发要求成立,由企业家参与组建,得到政府部门充分肯定和大力支持的协会。至此,中国缝纫机行业管理掀开了崭新一页!

之后,在第十一届协会会员代表大会修改并审议通过的协会章程中,协会宗旨是“以中国缝制机械工业强国建设为使命,发挥协会在政府和会员之间的桥梁与纽带作用,贯彻国家产业政策,反映会员愿望要求,完善行业自律机制,维护企业合法权益,努力为会员、为行业、为政府服务,促进我国缝制机械工业高质量发展”。其中,强国建设是使命,为会员、为行业、为政府、为社会服务是本职,促进行业高质量发展是目标,加强行业管理、增强行业凝聚力、促进行业企业发展是40年来我们始终坚持推进的基础工作。

中国工业报:四十年来,在中国缝制机械协会的推动引导下,中国缝制机械行业取得了哪些非凡成就?

杨晓京:四十年来,在协会的推动引导下,中国已经成为世界最大的缝制机械生产和制造中心,形成了全世界最齐全、最完整的缝制机械零部件配套体系和先进的产品科研体系,成为全球缝制产业链创新发展的重要引擎。

在技术创新方面,建立了多个横跨上下游产业链的缝制智能化产业联盟,构建起引领全球的智慧缝制产品技术和标准体系,创新研发了大量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技术的智能化缝制机械产品,探索并尝试了多种“缝制+互联网”运营和服务模式,并初步构建起了基于物联网系统的缝制云平台工业生态系统。

在服务国家战略方面,开展各类重大专题调研,贯彻国家产业政策,反映会员愿望要求,完善行业自律机制,维护企业合法权益,协会努力为会员、为行业、为政府服务。

在质量品牌标准方面,以国家“三品”战略及轻工消费升级行动为指导,全面推进行业品牌工作。开展行业首批零部件单项产品冠军(优势)企业评价工作;各年度轻工缝制机械行业十强企业、轻工百强企业、轻工装备三十强企业等的推荐及评定;完成历届全国质量奖、中国工业大奖以及工信部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和冠军产品推荐。开展质量提升工程,大大提升了行业总体产品的质量水平,也提升了中国缝缝机在世界缝机产业领域中的地位及“中国制造”的知名度。组织对产品行检行评,推动质量监督与保证体系建立、完善。全国缝纫机标准化中心、全国缝纫机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相继成立,完成全缝标委会秘书处承担单位改建,开展国家及轻工行业标准编制,行业团体标准建设,逐步构建了完善的行业标准体系,共制修订近百项行业标准,参与国际标制修订获实质性突破。

在人才建设方面,连续成功举办八届全国缝制机械维修工技能竞赛,以委托专业机构服务的形式,优化行业经营管理人才培养,开展行业领军人才培训班;整合行业相关科技资源,以学研结合等形式,开展青年科技人才培训;立足于缝制机械产业数字化发展,培养行业数控人才的全国高校缝制机械数控设计大赛;选拔和培养行业优秀营销人才,推进行业营销模式转型的高级营销人才培训;有序开展技能培训及职业资格鉴定,推进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构建面向产业链职业人才的新型行业培训平台。先后完成了行业职业技能标准、教材、题库的编制及行业职业技能工作体系的搭建。累计组织编写、出版各类教材及专著近20册,为行业人才培养奠定基础。

在产业链协同方面,加强与中国服装协会、家纺协会、皮革协会、家具协会及相关产业聚集区政府部门合作,开展各类产业链交流活动。成立智慧缝制工厂技术服务联盟;开展面向服装、家纺、皮革、户外用品等企业的智能制造能力测评和综合分析研究;持续深化行业内部整零协作,就智能制造、精益生产等前沿技术及生产模式进行研讨,整合双方行业优质资源,搭建产业链沟通合作平台,开展工艺技术研发、产需对接等进一步合作,实现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同时,协会也积极开展缝制产业链内部的交流对接,如整机—商贸,整机—零件,加强产业链需求的对接,增进了商贸、零件与整机制造企业的联系与互动,进一步建立了合作关系,拓宽服务范围、延伸服务链条。

在市场开拓方面,产品市场从国内到遍布世界,形成了全世界最齐全、最完整的缝制机械零部件配套体系和先进的产品科研体系;抓住纺织服装产业中部省份纺织服装产业转移兴起发展之势,协会积极布局,引导企业不断提升满足下游产业转型升级过程中个性化、定制化、快速响应等需求的能力;号召企业主动维护良性市场秩序,坚守有序竞争底线,摒弃单纯的价格竞争、账期竞争,通过拓宽销售渠道、丰富销售模式、创新销售手段,实现产业链融合发展。加强与美国、德国、日本等缝制行业协会信息交流合作,打造各国协会和行业间交流的高端平台,探讨全球缝机业面临的发展形势。

在协会治理方面,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协会不断强化自身党组织建设,探索党建工作模式。持续提升协会秘书处员工政治觉悟和思想站位,自觉将党建引领贯穿于协会及行业建设全过程。加快构建行业党建“生态圈”,加强各级协会党组织及企业党组织的交流与协作,组织开展各类行业学习教育、政策宣讲、建言资政等活动,加快构建党建强、行业稳、企业兴的新发展格局。

在担当社会责任方面,利用自身的资源优势围绕对脑瘫儿童的康复、贫困家庭的帮扶,建立产学研奖学金等活动,开展公益骑行、扶贫帮困,内蒙古沙地治理。联合北京市工会举办“北京市职业女性缝艺大赛”,推进家用机使用技能培训,编写缝纫教材等,组织家用机进校园,联合企业向北京史家小学、北京八中捐赠多功能家用缝纫机,助力学校素质教育。

中国工业报:回看波澜壮阔的40年,行业整体经济发展经历了几个阶段的变化?在每个发展阶段,协会开展的工作有哪些显著特征?

杨晓京:我认为协会的成长和发展基本可以分为四个阶段。

一是由张遐龄、梁玉信理事长带领的一至四届理事会期间,正值国家各项改革刚刚起步的时期,在改革开放的政策指引下,协会紧扣时代和行业发展需求,不断探索自身在行业、在市场经济中可发挥的作用,从“部门管理”向“行业服务”理念转变,引领行业科学发展,完成了从家用缝纫机生产向工业缝纫机生产的转型蜕变,逐步建立起了我国现代缝制机械工业体系,行业从此迈入民主自治、科学发展的市场化之路。

在经济体制转变和政府职能转变的过渡过程中,这一阶段协会工作开展的主要特征是规范和构建,包括规划政策的制定、产品分类分级、成本价格研讨等。

第二个阶段是第五届、第六届理事会期间。随着我国政治经济体制改革日益深化,国家出台了一系列重大改革措施,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在张崇和、王凤和理事长的领导下,行业取得了高速增长,进一步夯实了缝纫机工业现代化生产的基石,协会成为世界了解中国、行业融入世界的重要组织者和引领者,有力推进了我国“走出去”的步伐。这个阶段协会工作开展的特征是转变和引导。最大的转变是家用缝纫机产量连年下降,工业缝纫机新品种不断涌现,国产工业机替代进口能力增强,于1998年正式结束了多年来工业机进出口贸易逆差的局面,对推动服装等下游行业的工业化升级作出了巨大贡献。另外,随着世界缝制机械产业重心快速向中国转移,国外众多著名企业纷纷到中国投资建厂。

为加大“走出去”和“请进来”的步伐,1996年8月,首届中国国际缝制设备展览会(CISMA)在上海国际展览中心举办,从国内展样订货会转为国际专业大展,向规范化、专业化、国际化迈出重大步伐,行业外向型经济发展得到巩固和繁荣。

第三个阶段是第七届、第八届理事会期间。进入新世纪,经济体制改革持续深入,特别是我国加入WTO、北京申奥成功、世界服装及缝制机械产业大调整等一系列利好,让行业迎来发展良机,协会在行业发展方面的引领作用被全面激活。

2001年9月,经民政部批准,中国缝纫机协会正式更名为“中国缝制机械协会”,开启了行业“十五”新征程。这个阶段协会工作的特征是提升和促进。在田民裕理事长的带领下,协会在专业服务能力和水平方面持续提升,协会建设及各项工作迈入全新的历程。2003-2010年,协会每年推出一个工作主题,“行业技术创新推动年”“质量促进年”“‘十一五’规划年”“企业信息化推进年”“标准宣贯年”“重塑行业市场新秩序推进年”“企业创新能力建设推进年”“科学规划年”,及时引导企业发展步调,努力缩短与国际一流品牌的差距,有序推动中国缝制机械行业在缝机大国路上稳步前行。2004年12月,协会被民政部授予“全国先进民间组织”光荣称号。

第四个阶段是第九届、第十届理事会。党的十八大召开,提出了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何烨理事长带领协会与时俱进,进一步明确并优化了发展思路和目标,紧紧围绕《中国制造2025》,坚持“稳增长、调结构、促转型”,规划了《缝制机械行业强国战略》,进一步引导企业走技术创新、产品质量提升的道路,发展成就和影响力与日俱增。这个阶段协会工作的特征是完善和强变。

中国工业报:面对目前国家发展新质生产力、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等新的目标任务,未来协会将从哪些方面采取措施,以服务推动行业发展?

杨晓京:为了实现发展新质生产力、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进入缝机强国第一阵营的战略目标,我们要以愈加坚定的发展信念和无畏的开拓精神,深入贯彻制造强国、质量强国、人才强国、数字中国等国家战略,克服国内外复杂形势和市场需求低迷带来的种种困难与挑战,有效践行行业“十四五”高质量发展指导意见,以协会为平台,在技术创新、质量促进、市场开拓、标准化建设、数字转型、人才培养等方面合作共赢,以“创新”为核心,锚定创新,以新提质,塑造行业发展的新优势;以“产业”为载体,激活要素,畅通循环,构建融合发展的新格局;以“转化”为关键,加速转化,优化布局,培育新质新力的新业态;以“人才”为支撑,以人为本,责任至上,打造和谐共生的新生态,加快推进数字强国,推动行业不断前行。

40年,中国缝制机械协会在改革中诞生,在服务中发展。作为中国缝制机械行业发展的见证者、参与者、推动者,协会将一如既往地充分发挥社会组织的引领带动作用、联系协调作用、团结凝聚作用、合作发展作用,带领全行业在强国发展征途中,不断创新升级,探索新的蓝海,开创美好未来!

2024年12月10日,中国缝制机械协会将在北京举行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工信部、中国轻工业联合会、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中国服装协会、中国家用纺织品协会、中国产业用纺织品协会、中国皮革协会、中国家具协会、中国羽绒工业协会等相关部门、协会领导和嘉宾将出席。会上,将重点研讨总结四十年来缝制机械行业加快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实现产品结构调整、科技质量跃升、市场结构拓展、产业深度协同等方面所取得的成绩,并将对下一步推动行业高质量发展进行深入探讨。

责任编辑:马艳
热点内容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最新评论
发条有爱的评论~ 0
加载中。。。。
微信
微博
头条
直播
抖音
快手
中国工业报社简介
|
合作
|
招聘
举报邮箱: jubao@cinn.cn
投稿邮箱: cin1346@126.com
服务邮箱: fuwu@cinn.cn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10-67410642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https://www.12377.cn
广告招商电话: 010-67410642
Copyright © China Industry News,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702002509号 京ICP备12018842号-2
中国工业报社 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允许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