频道

我国人因工程学科建设及发展水平已迈进世界前列

中国工业新闻网 2024-12-02 11:24

中国工业报记者  曹雅丽

人因工程是因工业化而诞生并随着科技进步与工业化水平的提升而不断发展的一门综合性交叉学科。它综合运用生理学、心理学、人体测量学、生物力学、计算机科学、系统科学等多学科的研究方法和手段,致力于研究人与系统其它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和影响,最终使系统实现安全、高效、宜人的目标。近20年来,在国家载人航天工程以及大型飞机、高铁、核电站等国家重大计划和专项的支持下,我国在人因工程学研究与应用方面取得了一批原创性理论和技术成果。

11月29日,2024人因工程与智能系统交互国际会议(以下简称会议)在深圳召开。多位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院士、来自国际工效学协会(以下简称IEA)和多个境外工效学学会组织的领导或代表、中国人类工效学学会的理事们、人因工程领域知名专家等汇聚一堂,围绕推动人因工程与智能系统交互发展、提升智造与工业化水平等展开讨论,助力培育新质生产力和经济高质量发展。

会上,第十三届全国政协副主席辜胜阻;教育部原副部长、中国工程院院士赵沁平;清华大学副校长郑力出席开幕式并致辞。

“人因工程倡导以人为中心,其实质是让科技成果惠及全体人民,使人民大众安全感、幸福感增强。”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人因工程全国重点实验室主任、载人航天工程原副总设计师陈善广说。

陈善广介绍,人因工程是研究系统中人与其他要素之间交互作用的学科,并运用相关原理、理论、数据与方法开展系统设计以确保系统实现安全、高效且宜人的目标。经过多年发展,人因工程这一新型交叉学科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目前,我国人因工程学科建设及发展水平已经走在了世界前列。

据了解,人因工程是随着复杂装备发展,科技、社会进步,特别是工业化水平提升而迅速发展起来的一门综合性交叉学科,其核心理念从“人适应机”转向“机适应人”。

在我国,人因工程的基础研究从早期的人体测量学等传统方向发展到认知工效学、神经人因学、认知建模和智能系统交互等方面,应用领域也从劳动生产、机械或电子产品、汽车驾驶等拓展到空间站工效学测评、高铁人因工程分析、大飞机与舰船人因设计、核电站人因学测评和医疗人因等重大复杂系统和民生应用领域。从本次国际交流了解到,中国学者在人因理论与应用发展方面取得的成果得到了国际同行的高度肯定。

我国人因工程在航天领域的发展尤为引人瞩目。航天人因工程秉承“为航天员使用而设计”的理念系统研究,解决航天员、航天器、航天环境之间的关系问题,确保航天员在轨安全、舒适、高效工作。

“在失重环境下,航天员能力特性就发生了变化,这就需要所用产品及系统的设计既要考虑到人的局限性,也要考虑到人的优势,这是人因工程的核心内涵。”陈善广解释说。

我国载人航天工程率先创建了人因/工效学技术与管理体系,推动工效学要求融入到设计研制中去,确保了历次飞行任务圆满成功。特别是面对空间站长期飞行挑战,建立复杂系统分解、解耦、降维的工效评价新范式与方法。发现并协同解决了大量关键人因设计缺陷,提升了载人航天器防重大人因失误设计水平,确保了中国空间站建造期4次飞行任务累积600余天航天员安全高效工作。

在陈善广看来,没有哪个学科像人因工程一样跟大众的生活甚至人类的未来有着如此广泛、密切、深入的联系。人因工程是一种理念,也是一种方式方法,人因工程的理念应融入到工程设计全过程。

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德仁表示,人因工程在助力我国测绘遥感从传统向AI飞跃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目前,我国拥有5G基站400万个、遥感卫星数量近300颗,已初步形成全天候、全天时、全球覆盖的高分辨率对地观测能力,还实现了商用5G单基站室内环境下高精度高可靠定位,定位精度达到1-2米。这些技术已经广泛应用于日常手机定位、智慧物流、抗洪救灾、航天探月等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未来人因工程该如何发展?陈善广表示,人因工程研究的技术方法跨越诸多学科,依赖于相关学科的技术发展,其自身基础理论和技术的研究深度不够,已有技术和方法的效度已不适应时代要求,基础数据、规律、技术方法的储备也无法满足应用需求。建议国家层面高度重视人因基础理论研究的规划布局,大力加强基础教育,拓展人因工程共性科学与技术问题的研究。

同时,鉴于人因设计对产品质量、安全性和竞争力的重要作用,建议制定产品全生命周期的人因设计法规和标准,建立人因设计的基础理论及方法体系,研制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人因设计软件,将人因工程的思想和方法贯穿系统、产品设计研制的全过程。

记者了解到,早在2016年,中国航天员科研训练中心人因工程全国重点实验室倡议发起举办了中国人因工程高峰论坛,先后在深圳、杭州、长沙、上海等地举办了七届,已成为业内具有较大影响力、非营利性的综合性学术交流平台。11月28日晚间,作为本次会议的亮点,中国人因工程发展论坛作为前面论坛的延续再次举办,继续为政府、学界和企业界代表提供一个人因工程基础研究、成果转化与产品创新设计的高层次对话平台,在更广范围、更高层次、更深程度上将人因工程与经济社会发展结合起来,助推中国迈向制造强国。

这是首次在国内召开由中国学者主导的人因工程领域国际性学术会议,系统性地向国际同行展示了我国人因工程与智能系统交互的最新成果,同时通过交流加深了我们对国际人因发展动态和未来趋势的认识。本次国际会议受到与会学者的高度赞誉,其成功召开对促进人因工程学科理论、方法与应用的发展具有有深远意义。

本次会议由清华大学主办、人因工程全国重点实验室等承办,中国人类工效学学会、中国电子学会智能人机交互专家委员会、中国宇航学会航天医学工程与空间生物学专业委员会、北京人因工程技术研究院等单位协办。


责任编辑:龚忻
热点内容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最新评论
发条有爱的评论~ 0
加载中。。。。
微信
微博
头条
直播
抖音
快手
中国工业报社简介
|
合作
|
招聘
举报邮箱: jubao@cinn.cn
投稿邮箱: cin1346@126.com
服务邮箱: fuwu@cinn.cn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10-67410642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https://www.12377.cn
广告招商电话: 010-67410642
Copyright © China Industry News,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702002509号 京ICP备12018842号-2
中国工业报社 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允许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