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工业报记者 曹雅丽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把生态文明建设提到全局工作的突出位置,全方位、全地域、全过程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实现了由重点整治到系统治理,由被动应对到主动作为,由全球环境治理参与者到引领者,由实践探索到科学理论的重大转变,美丽中国建设迈出重大步伐。
11月5日,由中华环保联合会主办,以“助力经济社会绿色转型,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为主题的第十六届环境与发展论坛在江苏省无锡市拉开帷幕。与会领导、专家、学者和环保企业聚焦绿色低碳转型发展、美丽中国建设,围绕美丽中国的热点环境问题、财政政策与金融创新、体制改革与机制创新、经济社会低碳转型的挑战与机遇、重大环保工程管理与模式创新以及企业可持续发展与ESG管理等进行深入研讨。
中华环保联合会主席、原中央直属机关工委副书记、十三届全国人大环资委委员王秀峰表示,党的二十届三中全对新时代、新征程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作出重大部署,就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加快完善落实“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体制机制提出了具体要求。
“这次论坛就是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以助力经济社会全面绿色发展转型,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为主旨,为推进美丽中国建设,加快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建言献策。”王秀峰表示。
会上,江苏省生态环境厅二级巡视员杨新芝指出,江苏省以占全国1.1%的国土面积,承载了6%的人口,产出了超过10%的经济总量,人均GDP超过2万美元,已经达到发达国家最低标准。一方面,长期以来积累的雄厚的经济基础,可以为以数字化绿色化协同融合推动美丽江苏建设提供良好条件;另一方面,通过持续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以数字化赋能绿色低碳发展,以绿色低碳发展的新成效不断激发新质生产力,也能更好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一新时代的硬道理。
“无锡作为全省唯一获评生态环境部全国生态环境领域激励表扬城市。”杨新芝介绍,去年,无锡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首次超过万亿元,占规上工业的41.4%,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比提高到52.3%。同时,各省口河流断面水质优占比例连续两年保持100%PM2.5平均浓度和优良天数比例等多项生态指标为全省最优。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提升,含氯量、含锌量持续提高。
杨新芝表示,当前正处于统筹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推进全领域转型,全方位提升,全地域建设的宝贵经济区。江苏将更大力度推进绿色低碳发展,加快推动绿色科技创新和先进绿色技术推广应用,着力构建区域绿色低碳循环经济体系,特别是全力支持无锡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道路,汇聚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绿色动能。将更大力度推进治污攻坚,进一步推动数字技术与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深入融合,持续提升生态环境治理现代化水平,奋力推动污染防治在重点区域、重点领域、关键指标,特别是长江保护和太湖治理等取得新的实质性的进展。坚定不移向质转型。在建设美丽中国先行区上展现江苏的担当作为。
中国科学院院士、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研究员、十三届全国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副主任江桂斌围绕“新污染物的基础研究与治理难点”作主题报告。
“2022年5月,国务院发布了《新污染物治理行动方案》,提到三类新污染物: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内分泌干扰物和抗生素等等。近三年,新污染物治理两次入选十大前沿科学问题。可见这个问题已经成为当前在科技领域、在国家环保领域、国家食品安全、公共安全等等很多方面重要的研究方面。”江桂斌指出。
新污染物治理有哪些难点问题?哪些方面需要加强?江桂斌表示,首先是现在我国缺乏方法体系、标准法规。其次,化合物替代领域基础研究非常薄弱。他指出,国家在新污染物治理方面,迫切需要基础研究的支撑。
中国科学院院士、武汉大学教授夏军表示,要重视陆地生态系统和气候的相互作用,比如植被生态系统的响应。对于城市双碳面临的问题,他认为,有很多措施不一定完全符合双碳的要求。中国城市地区排放的二氧化碳占总量比例达到75%左右。有的地方可能更高,主要来源于城市的经济、建筑、交通等人类活动影响。对此,要研究城市化的“双碳”问题。
“全球碳循环既是全球的热点,也是国家的重大需求,里面的水循环,包括碳循环耦合的碳源、碳汇和减排,我认为,要加强应用基础跟科学技术创新,要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另外,生态水文学的理论方法,里面有很多东西需要结合大家的需求进一步探索和研究。”夏军说。
夏军建议,要加强山水林田湖草沙生命共同体的交叉和综合,通过科学规划和管理,以及工程和非工程措施来达到生态系统保育建设的双碳目标,以此推进国家的生态文明建设。
会上,南京大学生态环境标准研究院副院长、博导黄辉教授围绕“AI赋能水处理科技全景创新的思考”做主题报告。在政策报告环节,邢可霞围绕“加快推进绿色低碳发展、促进美丽中国建设”做主题报告。在企业责任报告环节,凌志集团创始人、俄罗斯工程院外籍院士凌建军围绕“民营环保企业出海”、攀枝花市众立诚实业有限公司董事长刘伟就“践行绿色发展,助力美丽中国”做主题报告。
论坛上,中华环保联合会ESG专业委员会对外发布《中国环保行业ESG发展报告(2024)》。全国工商联智库委员、中华环保联合会ESG专业委员会主任林彬介绍,近三年发布可持续发展报告的情况来看,环保行业上市公司的数量呈逐年增加趋势。2022年有36家企业,2024年有57家,信息披露率由26.7%上升到42.2%,整体呈现较快增长趋势。依据申万一级行业对2024年5月31日前披露的30个行业ESG相关报告披露率进行统计,A股上市金融行业ESG相关报告披露率最高,其中银行业披露率达到100%,环保行业位居中位,披露率达到41%。横向比较,2024年国防军工、环保、电力设备等行业ESG披露率增长较快,其中环保行业增长超过6个百分点。
“今年论坛最大的亮点是主题鲜明、层次高、针对性强。论坛围绕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充分发挥社会组织作用,动员社会各界力量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加快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建设;论坛邀请有关部门领导,两院士院士以及生态环境领域专家学者重点解读当前生态环境领域和行业关注的热点和难点问题。无论是主题设计,还是推进交流合作,始终围绕当前行业和企业面临的实际问题,从政策解读、供需对接、技术合作等方面帮助行业企业解决实际问题,推动经济社会绿色转型,助力高质量发展。”中华环保联合会副主席兼秘书长谢玉红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强调指出,中华环保联合会积极发挥社会组织的作用,致力于将环境与发展论坛打造成服务国家、服务行业、服务企业,共商、共建、共享、共赢的交流合作和可持续发展平台。
据了解,“环境与发展论坛”是2005年由原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创办,前六届为原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原环境保护部主办,由中华环保联合会承办,第七届以后由中华环保联合会主办,是中华环保联合会创会品牌活动,已举办了十五届,在推进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协同发展、生态文明建设与国际交流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中华环保联合会是经国务院批准、民政部注册、生态环境部为行业管理部门的环保社会组织,具有联合国经济与社会理事会、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咨商地位,拥有《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观察员身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