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源因济水发源而得名,也是愚公移山故事的发祥地,靠着几代愚公儿女的苦干实干、接续奋斗,取得了足以令每一个济源人骄傲和自豪的发展成就,成为全国唯一在全域规划建设的国家产城融合示范区。
11月5日,中国工业报从河南省委宣传部获悉,“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河南实践”系列主题济源专场新闻发布会在河南省郑州市召开。
济源示范区党工委书记、市委书记庄建球,济源示范区管委会主任、市长张宏义,济源示范区党工委副书记、政法委书记、市委副书记吕旅,济源示范区管委会副主任、常务副市长赵山等领导出席发布会。会上介绍了济源市“培育新动能塑造新优势建设创新型高品质现代化示范区”的有关情况,并回答媒体关注的问题。
庄建球说:“特别是近年来,济源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在河南省委、省政府坚强领导下,落实省委锚定“两个确保”、实施“十大战略”、推进“十大建设”的重要部署,聚焦建设创新型高品质现代化示范区、“七个方面作示范”的目标要求,团结带领广大干部群众大力弘扬愚公移山、敢为人先的城市精神,正不断开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新局面,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河南实践的济源新篇章。”
坚持创新引领、蓄势赋能
打造现代化济源建设的强力引擎
新时代新征程,惟创新者胜,惟创新者强。
济源全面落实河南省委建设国家创新高地和重要人才中心的部署要求,培育一流创新主体、营造一流创新生态,着力以创新变量催生高质量发展增量。
创新能力显著增强,与工信部火炬中心、国家纳米科学中心等科研院所的战略合作不断深入,全社会研发投入强度达3.44%、居全省第2位,重大新型研发机构数量稳居全省第一方阵,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明显提升,2个企业科研项目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创新平台加快构建,拥有省级及以上创新平台122家,挂牌中原学者工作站2家,投入运营产业研究院7家。
创新人才加快集聚,柔性引进973计划首席科学家、国家百千万计划专家等高层次人才98人,为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智力支撑。
坚持转型升级、提质增效
厚植现代化济源建设的特色优势
济源的发展因工业而兴、因工业而强,加快产业转型是推进新型工业化的关键所在。
济源立足转型发展关键期,坚持特色发展、以特取胜,因地制宜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努力实现优势再造、换道领跑。
优势产业集群成势,有色金属产值接近2000亿元,特种钢跻身中国优特钢第一阵容,电子信息、纳米材料、水处理剂、高性能合成金属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占规上工业比重达20%、营收超350亿元,济源河大纳米公司成为全省首批专精特新细分领域产业链链主企业。
未来产业抢滩布局,正在加快构建碳捕集、低空经济等领域的示范园区,积极抢占未来发展的制高点。
坚持城乡融合、一体发展
构建现代化济源建设的空间布局
济源是全省唯一在全域规划建设的城乡一体化示范区,城镇化率达69.07%、居全省第2位,城乡一体化实现程度达80%以上,具备了城乡融合发展的基础和条件。
济源坚持规划先行、全域统筹,加快构建城乡融合发展新格局。城市更新提质步伐加快,顺利通过全国文明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复审复查,为人民群众创造了高品质的生活空间。
乡村振兴全面推进,蔬菜制种、冬凌草等特色产业逐步发展壮大,亚洲最大十字花科制种基地、全国最大洋葱杂交种子生产基地地位持续巩固,农村集体经济蓬勃发展,农村人居环境显著改善,宜居宜业和美乡村不断涌现。
基础保障能力显著增强,小浪底北岸灌区实现通水,逢石河抽水蓄能电站等重点水利项目加快推进,呼南高铁济源段项目开工在即,济源人民翘首以盼的“高铁梦”即将实现。
坚持深化改革、扩大开放
激发现代化济源建设的强大活力
济源作为河南全省改革开放的“排头兵”“试验田”,依托良好的发展基础和示范区体制优势,在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生动实践中先行先试、挺膺担当。
重点领域改革成果丰硕,先后承担了80余项国家级、省级改革试点任务,国资国企改革持续深化,加快投融资公司产业化转型、搭建3个“AA+”信用等级平台,为经济发展注入“源头活水”。
农村产权制度、基层政务公开标准化规范化建设等领域改革举措在全省乃至全国推广,创造了“济源经验”“济源模式”。
对外开放程度显著提升,济源海关开关运行,进出口总值连续多年稳居全省第2位,成为全国首批、全省首个国家加工贸易产业园。
招商引资力度不断加大,近年来开展招商引资活动4300余批次,签约项目470余个、总投资2000余亿元,与中国有研等10余家头部企业达成战略合作,成功引进了投资60亿元的新型储能和动力电池生产线等一批大项目、好项目,吸引外来投资的“洼地效应”日益显现。
始终坚持以人为本、民生优先
筑牢现代化济源建设的稳固根基
济源市高度重视民生建设,每年70%以上财力投入民生领域,人均GDP达11万元、居全省第1位,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居全省第2位,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差距缩小到1.62:1。
济源坚持和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尽力而为、量力而行,解决了一批群众急难愁盼问题。
就业方面,扎实推进“人人持证、技能河南”建设,以产业保就业、以创业促就业,动态消除零就业家庭。
教育方面,着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基础教育城乡布局持续优化,济源职业技术学院升格本科工作顺利推进。
体育事业蓬勃发展,河南女篮时隔十年正式回归济源,济源一中女篮喜获耐克高中联赛全国亚军,高标准举办河南全省和美乡村篮球大赛(村BA)总决赛并勇夺冠军。
医疗就医方面,“便民就医少跑腿”、家庭病床服务等举措加速落地,有效解决了群众就医难问题。
养老服务持续改善,供销社“超市+食堂”老年助餐服务模式引起社会广泛关注并在河南全省推广。
庄建球表示,着眼未来,济源将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在河南省委省政府坚强领导下,大力弘扬愚公移山精神,咬定目标、苦干实干,锐意进取、攻坚克难,奋力建设创新型高品质现代化示范区,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河南实践作出济源新的更大贡献!(张慧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