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首条满足车路协同式自动驾驶等级的全息感知智慧高速公路,即将在苏州启用。该项目依靠纯路端感知条件,可实现L4级别自动驾驶。这条智慧高速有哪些科技设备在支撑?近日,记者驱车前往S17智能网联化改造项目现场之一的渭塘收费站。
在高速旁隔离出的应急车道上,记者看到多根道路横杆,这些横杆上放置了多个设备。“横杆上左右两侧是两个智能摄像头,中间两个是激光雷达,这些传感器构成了一套能获取全息感知的‘智能高速路侧感知单元’,可实现对该路段所有交通参与者、路况等信息的瞬时采集和发送。”苏州交通投资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安全企管部经理助理吴鑫介绍。
全息感知听起来很烧脑,吴鑫解释,简单来说,就是通过毫米波雷达技术把各种数据全部融合在一起,形成多种精准、高效、实时的交通感知数据。全息感知依托毫米波雷达技术在信号处理、目标识别以及事件检测算法方面实现重要突破,攻克传统路侧感知设备安装成本高、维护困难、数据孤岛化严重等缺陷。“通过路侧的这些设备,可以提前给自动驾驶的车辆提供可能视线看不到或者视线盲区的信息,也能把交通的现实路况信息发送到车辆。前方若是有交通事故、路面施工、落石等障碍物,车辆也能提前感知,变道行驶。”
记者在现场看到,目前该条智慧高速总长度为双向56公里,在55个点位布设激光雷达、毫米波雷达、摄像头、路侧天线等感知设备270套,打造全息感知路段和匝道(互通)感知路段,途经北桥互通、渭塘互通、相城枢纽、阳澄北湖服务区,沿线细分场景包括收费站、匝道、服务区等。
而最核心的全息感知路段位于渭塘互通—相城枢纽(由西向东)单向6.5公里的路段上。在该路段,记者看到交通部门在全息主路的入口和中间位置设置2块信息提示屏,提示屏后方设置的每个点位平均每230米布设激光雷达、摄像头等,这些设备将是未来这条道路的“智能眼”。“你看,当汽车通过匝道(互通)时,感知路段设备可感知进出测试路段的车辆,每个点位主要部署设备有摄像机、路侧天线、毫米波雷达等。”
截至记者发稿时,项目已投入测试运行阶段。作为第29届智能交通世界大会的重要成果之一,项目建成后将成为国内首条满足车路协同式自动驾驶等级的全息感知智慧高速,依靠车路协同方式,在高速公路上实现L4级别自动驾驶,即车辆可完成驾驶操作、周边监控、自主接管反应等动作,无需驾驶者接管方向盘。
此外,该条智慧高速有望实现多种功能,包括制动系统在某种环境和特定条件下,能够完成驾驶任务并监控驾驶环境,实现对高速公路突发事件、道路状况的高效监测。“智慧高速还可以为主机厂商、算法厂商、设备厂商等提供所需高速公路场景测试数据,形成从智能网联城市道路到高速路段测试的场景闭环;可以通过打造智慧高速平台,为交通、公安等政府部门提供一系列智慧高速监管服务;在具备公共服务、基础设施服务属性的同时,可以开展运营模式探索。”吴鑫补充道。
“这条智慧高速的建设,开拓了交通产业发展‘新赛道’。未来,交通部门将继续推进智慧交通应用,持续丰富示范应用场景,让智能交通给市民带来美好生活。”苏州绕城高速公路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石耀华表示,苏州不断提升智能网联道路建设,以苏州市相城区为例,已建成智能网联道路162公里,在建拟建智能网联道路122公里。开放相城全域作为智能网联汽车道路测试、示范应用和示范运营区域,已投入测试和示范应用车辆超600辆。同时,通过打造智慧高速平台,为交通、公安等政府部门提供一系列智慧高速监管服务;智慧高速在具备公共服务、基础设施服务属性的同时,也可推动苏州智能车联网产业集群做优做强。
近年来,苏州高度重视智能车联网产业发展,一大批创新场景持续涌现。苏州相城区发布了全省首个自动驾驶出租车产品,开启了国内路程最长的无人公交(轻舟无人小巴)试乘体验,省内率先发布了无人移动送餐车示范应用场景。据了解,相城区超前布局智能车联网产业,获批江苏省首批车联网先导区、首个数字交通示范区。
苏州工业园区规划了金鸡湖景区无人车综合示范场景,投放无人售卖机、无人清扫车及无人观光车,提升景区游客观光体验。一期环金鸡湖景区低速无人车项目已于2022年6月底正式上线运营。
常熟市联合京东物流共同打造全球首个“无人配送物流城市”,引领未来智慧城市建设,累计投放无人物流车62辆,示范效果突出。吴中区引进自动驾驶龙头企业百度Apollo,在太湖西山岛打造全国首个“自动驾驶生态示范岛”,开展无人清扫、无人公交、无人小巴、无人售卖车等应用,打造“智慧文旅+车联网产业”双智样板。(新华日报)
编辑:李芊诺
责编:邢丹
审核:王棕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