频道

奇瑞汽车迎来第200万辆下线

2018-04-27 18:29
    3月26日上午9时零8分,随着奇瑞汽车公司第200万辆汽车缓缓地驶下生产线,奇瑞一跃成为国内继上海大众、一汽大众、上海通用和广州本田后,第五家累计产量达到200万辆级别的乘用车企业,也是第一家达到200万辆级的自主品牌乘用车企业。
  200万辆,标志着奇瑞在进入多品牌发展阶段后又跃上了一个新高度,标志着以奇瑞为代表的自主品牌企业经过十多年的自主创新,在产品技术、质量、产能和品牌建设等各方面均实现了新的跨越。
  2007年,奇瑞第100万辆汽车下线,至此,奇瑞结束了以“又快又好”为特征,实现从无到有迅速形成规模的第一发展阶段,进入了以提高产品和服务品质、提升品牌价值和品牌形象为核心,以品质和品牌提升来带动发展速度、改善产品结构和提升增长质量的以“又好又快”为特征的新的发展阶段。
  在十年积累的基础上,奇瑞仅用了前100万辆约四分之一的时间,实现了第二个100万辆的战绩。同时在这两年半的时间内,奇瑞汽车出口超过23万辆,是前7年出口量总和的1.6倍,占同期中国乘用车出口总量的45%左右,连续第7年出口位居中国乘用车企业第一,充分展示了作为国内自主品牌领军企业的“奇瑞加速度”。今年1月份,奇瑞汽车的销量更是超过7万辆,创下单月销量的历史记录。
  在市场销量屡创新高的背后,是奇瑞在技术、品质、服务和品牌等各方面的积累和不断突破,核心竞争力不断提升。奇瑞通过自主创新掌握了一大批汽车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不仅打破了跨国公司的技术垄断,还大幅降低了整车制造和开发成本,缩短了产品开发周期,为奇瑞实现下一阶段战略目标奠定了坚实基础。
  奇瑞的战略发展目标是将奇瑞打造成世界名牌,成为中国名片。为此,奇瑞制定了从2008年到2013年为期6年的中期发展战略。经过2008年的“蓄势”和2009年的“布局”,今年奇瑞步入“精耕”之年,踏上了发展的新征程。
  正如奇瑞汽车董事长、总经理尹同跃所说:“第200万辆,虽然不是奇瑞汽车发展道路上的一个显赫的里程碑,但它是奇瑞打造中国民族汽车产业国际名牌长征途中坚实的一步,凭借这一步,我们将以更好更快的发展速度引领自主品牌昂首向前。”
  奇瑞,好样的!
      崔进贤
  3月26日,第200万辆奇瑞汽车闪亮登场,掀开了中国自主品牌汽车发展史上非常值得纪念的一页。
  奇瑞是中国汽车行业的后来者,也是我国自主品牌汽车在跨国公司围追堵截下杀出一条血路的一支生力军。人们当然不会忘记,几年来,奇瑞经历了怎样的风风雨雨,越过了多少的艰难险阻。
  毛主席有一句名言:“人是要讲一点精神的。”奇瑞人正是凭着一股子扎扎实实,锲而不舍的精神和对中国汽车工业的无限执著和坚定信念,摈弃急功近利的短视行为;耐得住寂寞,励精图治,不辍耕耘才有了今天的辉煌。
  从某种意义上讲,奇瑞汽车的发展史就是我国自主品牌汽车的发展史。从1999年12月18日第一辆奇瑞风云下线起,到2007年8月的第一个“100万辆下线”,用了将近8年;而后仅用了两年半的时间,就实现了第二个“100万辆下线”,创造了自主品牌发展的“奇瑞加速度”。这种跨越式的发展意味着奇瑞在技术积累、品质提升、服务提升和品牌建设等方面都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它标志着,经过12年的不懈追求,已掌握汽车关键核心技术的奇瑞汽车已成功转型,成功进入以技术、品质和品牌提升为核心的发展模式,步入了“又好又快”的发展阶段;同时,也标志着以奇瑞汽车领衔的自主品牌阵营正式跻身国内主流汽车企业行列,为进一步扩大国际市场、打造国际名牌方面奠定了坚实的物质技术基础。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近年来,奇瑞汽车以可靠的质量、优良的性能、适中的价格、周到的服务得到了广大消费者的认可,更是成为我国方兴未艾的二、三级汽车市场最受消费者欢迎的主流品牌之一。
  奇瑞掌门人尹同跃在奇瑞200万辆车下线仪式上充满自豪地说:“从今天开始,奇瑞人将站在第200万辆的新高度,以跨越500万辆、1000万辆为新征程,继续自主创新,把奇瑞品牌镀成金色、做成国际知名品牌。”寥寥数语表明了奇瑞汽车“百尺竿头,更进一步”的豪情壮志和对未来的坚定信心。我们由衷祝愿奇瑞把自主品牌汽车这面大旗举得更高,扛得更远;由衷祝愿奇瑞汽车的发展之路走得更快、更健康。
  奇瑞,好样的!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最新评论
发条有爱的评论~ 0
加载中。。。。
微信
微博
头条
直播
抖音
快手
中国工业报社简介
|
合作
|
招聘
举报邮箱: jubao@cinn.cn
投稿邮箱: cin1346@126.com
服务邮箱: fuwu@cinn.cn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10-67410642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https://www.12377.cn
广告招商电话: 010-67410642
Copyright © China Industry News,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702002509号 京ICP备12018842号-2
中国工业报社 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允许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