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全球经济增速放缓,一些国家政局不稳、投资环境不佳,在海外如何投资油田,能够将多少自产的石油“搬”回家,开采成本又如何,再次成为业内人士关注的热点。
中国油企逆势而上
几年来,虽然海外投资找油环境不佳,但国内三大油气巨头却逆势而上。
在谈及2011年我国企业海外油气项目的进展时,中国石油经济技术研究院海外投资环境所副所长吴谋远总结了这样两句话:“遇到的困难前所未有,取得的成绩令人振奋。”这客观地反映了我国石油企业海外找油的现状。
2011年,我国石油企业走出去,在海外找油业务拓展方面取得很大进展。据统计,2011年我国海外油气权益产量首次迈上8000万吨的平台,产量突破8500万吨油当量,比上年增长超过10%。除三大国有石油公司拥有不俗业绩外,民营企业在海外油气领域的投资活动也十分抢眼。2010年7月,汪和罗石油公司收购了美国页岩气项目,这是中国民企首次进入北美油气领域。
“这一成绩是在国际地缘政治事件频发、中东北非主要油气富集地区发生剧烈动荡、世界经济复苏不明朗的形势下取得的,来之不易。”吴谋远表示。
2012年1月9日,新华社发布消息称,“2011年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海外油气作业产量当量超过1亿吨、权益产量达到5170万吨,相当于在海外建成一个大庆油田。”
除了产量稳定增长外,我国石油企业海外油气业务进展迅猛还体现在海外并购动作的逆势而上方面。由于世界经济复苏乏力,主要油气资源国局势动荡不安,2011年全球油气并购市场大幅降温,并购交易金额同比下降了30%。而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2011年中国的石油公司海外并购金额近200亿美元,成为市场上重要的参与方。
进入北美能源市场
数年前,中国石油企业还几乎完全被挡在北美能源行业大门之外。如今,凭借雄厚的资本实力和巧妙的合资策略,一些中国石油企业已成功进入北美市场。
2012年伊始,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中石化)与美国德文能源公司签署了25亿美元合同,获得后者在美国1/3的页岩油气资产权益。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中石油)也于近期宣布收购英荷壳牌石油公司持有的加拿大页岩油气资产20%股份。此前,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中海油)于2010年和2011年购买了美国切萨皮克能源公司多处页岩油气田股份。
在油砂资源方面,中石化2010年以46.5亿美元收购美国康菲公司油砂项目9.03%的股权。中海油2010年以21亿美元收购加拿大油砂企业OPTI公司。中石油2011年初全资收购了加拿大阿萨巴斯卡公司在麦肯河的油砂项目。
美国Dealogic(迪罗基)市场调查公司的数据显示,截至今年3月5日,中国石油企业今年对北美油气行业的并购额已高达42亿美元,2010年和2011年全年并购额均超过60亿美元,而2005年和2006年为零。
美国传统基金会研究员史剑道认为,中国石油企业最主要的优势是资本实力。不过,由于能源属战略敏感性行业,美国一直以来都对这一行业的外国投资有着严格监管,这从中海油2005年收购美国优尼科能源公司失败中可见一斑。
史剑道认为,中海油当年失败主要是因为试图全盘收购优尼科,事实证明采用参股方式更容易进入这一敏感行业,近期中资企业的能源并购交易就大多是股权合作。
英荷壳牌石油公司一位前高管说,股权合作可以结成利益同盟,有利于互相打开对方市场。史剑道也说,中美企业合作有助于把世界上最大的两个能源市场结合起来。
形成五大油气生产区
据了解,1993年中石油中标秘鲁6/7区块项目和中加公司加拿大项目,拉开了海外找油的大幕。之后,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中化、中信、振华石油先后加入了海外找油的大军行列。2009年,新疆广汇中标哈萨克斯坦斋桑油气区块项目,成为中国首家开展海外油气并购的民营企业。在世界经济环境持续恶化的情况下,中国积极推动政府间能源合作,通过“以贷款换石油”等方式先后与哈萨克斯坦、俄罗斯、巴西等国家签订了协议。
据天祥集团大宗商品部中国区总经理吴家兴介绍,随着中国国际能源合作的加深,截至2010年底,以中国三大石油公司为主的中国企业,在全球42个国家成功运作了150个海外油气投资项目,逐步形成了以非洲、中亚、南美、亚太和中东为主的五大油气生产区,累计投资超过700亿美元。
据悉,国内三大陆上油气战略通道的建设已经取得重大进展。其中,西南战略通道中缅油气管道中国境内段已于9月正式开工,预计将于2012年竣工。投产后输油、输气能力将分别可达2200万吨/年、120亿立方米/年。西北战略通道中哈原油管道于2006年7月已投入商业运营,年输送能力达2000万吨。中亚天然气管道二期也将于2012年竣工,设计年输气能力为300亿立方米/年。东北战略通道中俄原油管道已于2010年底开始正式输油,设计输送能力为1500万吨。同时,中俄天然气管道西线管道建设已达成一致,东线管道预计将于2016年前建成。
2012年1月初,来自中国石油集团公司的消息称,2011年其海外油气权益产量达到5170万吨,相当于在海外建成一个大庆油田。
国际化差距明显
吴谋远指出,与国际上大石油公司相比,中国石油企业在盈利能力、技术水平和国际化经营水平等方面还有较大差距。从《2011年国内外油气行业发展报告》中给出的数据证实了这一点。
从海外油气产量所占比重来看,英国石油公司、埃克森美孚、雪佛龙、道达尔分别达到了89%、84%、70%和70%。虽然目前我国已在全球40个主要油气资源国开展了投资业务,中国企业海外石油作业产量在过去五年翻番,但我国石油企业国际化程度仍较低。国内三大油企的跨国指数只有约30%,而BP、埃克森、道达尔等国际大公司的跨国指数则分别达到84%、76%和76%。
对于2011年中国的石油公司普遍存在的增收不增利的现象,中国石油经济技术研究院发展战略研究所所长张卫中分析认为,国内成品油和天然气价格正处于改革之中,使炼化业务和进口业务受到一些影响,同时我国资源税改革也使得石油公司的税费有所增加。另外,管理和成本控制方面存在的问题也是造成三大石油公司利润表现不佳的重要原因。
对此,业内人士表示,差距既是不足,却也表明中国企业在海外油气业务上还有较大的发展潜力,未来10年仍然是中国海外油气项目快速发展的时期。
“走出去”越走越宽广
过去10年来,我国海外油气产量增长迅速。特别是近5年来,中国石油企业海外石油作业产量保持了近20%的复合增长率,从2006年的不到6000万吨油当量增长到2011年的1.2亿吨油当量,产量已经翻番。而且,集石油公司与工程公司于一体的优势得到了充分体现,中国石油企业已经开始全面参与到国际油气市场的竞争与合作中,成为跨国大石油公司优选的合作伙伴。
2012年伊始,中国海外油气合作项目取得良好开局。今年1月,中石油、中石化和民营企业完成多起收购活动。在中央领导人访问中东、非洲期间,中石油在阿联酋、沙特、苏丹、南苏丹等资源国新签署一批油气合作协议,为未来的合作打下了基础。
国内三大石油公司也分别描绘了未来海外业务的发展蓝图:中石油和中石化力争在“十二五”末实现海外油气产量占据半壁江山的目标。到2015年,中石油海外油气资源产量计划达到2亿吨,权益产量1亿吨;中石化海外油气权益产量计划达到5000万吨;中国海油将力争在2020年再建一个海外大庆。
在提及未来的海外油气业务预测时,吴谋远认为,2012年我国海外油气产量将继续保持较快增长,总产量预计可达9000万吨油当量;在业务类型上仍将以上游开发和非常规能源领域为主;中国政府将会推出更多政策支持企业走出去,国家层面的安全保障体系也会逐步完善。而海外项目中最大的挑战来源于国家局势安全与地缘政治的风险,需要企业加以防范。
我国石油企业在大力贯彻国家能源“走出去”发展战略、积极寻求国际合作的同时,也在所在国积极履行社会责任,与当地政府和人民携手发展。当地居民介绍说,在中石油到来之前,他们只能在泥塘中取水,水质很差,而且到了旱季,还经常出现水荒。中石油在开展工程项目建设时,专门抽调设备和人力为当地居民打水井,解除当地人的烦忧。
2012年1月初,来自中国石油集团公司的消息称,2011年其海外油气权益产量达到5170万吨,相当于在海外建成一个大庆油田。2月14日,国家科技奖励大会在北京召开。“中国石油海外合作油气田规模高效开发关键技术”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上述两则消息透露出中石油近年来在国际化道路上创造的辉煌业绩和业绩取得的根本原因。”一位业内分析人士表示,中石油“走出去”并建成“海外大庆”,这其中有国家政策支持、低成本优势、大庆精神和铁人精神等多重因素,更为重要的则是其科技实力的支撑。
政府支持力度有待加强
近年来,中央财政实施了一系列政策措施,除直接补贴企业发展之外,还出台针对石油产业的税收优惠政策,支持石油企业开展境外能源资源互利合作。这些政策措施,对于促进石油产业发展和石油企业“走出去”,缓解国内能源资源紧张,实现原产地多元化,缓解贸易摩擦,发挥了积极作用。
随着市场开拓向更深层次和更高境界迈进,政府应该为中国企业“走出去”提供更多的支持。江苏石油勘探局局长朱平认为,一直以来政府在财政税收、金融服务、外贸管理、技术创新等方面给予了许多优惠政策,为企业提供了条件和方便,但是还不能完全跟上企业“走出去”的步伐。今后仍需进一步以市场为主导,为企业提供更多有效的服务,鼓励和支持中国企业到海外市场上求发展。

江苏扬子石化公司加强承包商的安全监管,按“七想七不干”要求,施工做到精细化、标准化、规范化,规范施工作业,杜绝“三违”现象,遏制习惯性违章,确保施工安全。 (李树鹏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