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庸》的大道理多些,甚至叠床架屋繁复啰嗦,怪不得五四的文化先驱们要奋起造反。但其中也有可以读进去的道理,我喜欢的一句是: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这是做事的态度,做人的道理。
但,不是终极道理。
比如知耻近乎勇。什么是耻?若标准不一,理解不同,你以为耻,而我不以为耻,那是鸡对鸭讲,又怎能一同奋发而起呢?不能同耻,何以同勇。西方人吃饭很静,他们认为中国人喝汤出声很不礼貌,中国人则对西人吃饭舔手指很反感,觉得没教养。说明东西方社会文化上的差异。韩国的一些工厂有体罚,最极端的是令工人跪下,这在“男儿膝下有黄金”的中国就是莫大的侮辱,决难接受。除了民族国家地域的文化差异,即使个体的人之间,也会有不同的荣辱观。昨天,我收到一位外籍友人的一封邮件,其中一段:“我刚从晚宴上回来,有件有趣的事。×会长完全醉了,把在场的女士都摸了一遍。他在国际贵宾面前,丢了中国人的脸……”信读至此,血往头上涌,倍感耻辱。——但这是我的感受。而那位当事人会长能有什么感受呢?或许他喝的七荤八素,全然不知发生了什么;或许他仗着手中握有些许权力资源,而恣意有恃无恐不顾场合丑态百出。因此也深刻体会到党中央胡总书记对举国上下讲八荣八耻的拳拳苦心,以及重要性和必要性。
于是想到一个问题,如果这位某会长根本不以此为耻,那么我们与他为伍就很痛苦;好在我们不是一个单位的,平素也没什么业务联系。但若是一个企业,这就是一个重要问题了,因为一个统一的被高度认同的涉及荣辱的价值观,对企业的文化建设和持续发展弥足重要。
上周末在天津参加了一个民间组织的中国制造业管理国际论坛。其中安排了一个“领军者专场”,组织者来自专门做精益生产方式管理咨询的一家公司,及其在企业中做管理的志愿者,因此虽说是高端人士参与的论坛,却做出了精益的范儿。
四十余位嘉宾们分成了六个小组,每个小组有一位主持人,围绕“当前制约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瓶颈和解决方案”的主题,开展头脑风暴式的互动。我与国研中心的一位副主任、天津某电子集团的董事长及某跨国公司的华裔副总裁、美国马里兰大学一位教授等分在一组,由天大教授何桢领着“游戏”。一轮下来,综合每个人的答案,制约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瓶颈有五个:文化建设、制度建设、人才队伍、创新能力、环境限制。而其中最主要或者最关键的问题,就是企业文化的建设。
天津的那位董事长认为:能否做成百年企业,关键在于是否拥有成熟的企业文化。真正的大和强不在于表面,而在于内在力量,那就是文化。文化是企业员工共同的信仰,共同追求的价值观。而只有统一的价值观,企业上下才能步调一致。讨论中也有不同意见,美国来的教授列举出的问题是成本、供应链、金融风险等等,有人说这是东西方思维不同,也许并不尽然。西方发达国家企业的文化建设已经完成,目前他们与中国企业正处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因而关注重点不同是正常的。而中国企业发展到今天,看来自身文化的建设已经提到日程。
我长期与企业打交道,有一批熟悉的企业和企业朋友,但也见识过一些“起朱楼”的豪门新贵,表现得非常浮躁,自大傲慢。目前良好的经营业绩掩盖了企业的文化危机,典型的重利忘义。这是很危险的。清人孔尚任的《桃花扇》中,曾哀叹悲歌:“俺曾见,金陵玉树莺声晓,秦淮水榭花开早,谁知道容易冰消!眼看他起朱楼,眼看他宴宾客,眼看他楼塌了”……一代王朝的命运尚且如此,况只企业乎。
而中国工业的崛起,是历史性的。必须有一大批拥有优秀企业文化的中国企业涌现出来,才能完成持续发展的使命与责任。因此建议相关评选,工业五百强应该加个科目:企业文化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