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工业报记者 李慧源 通讯员 刘福苓
记者手记:山东博特精工股份有限公司原为济宁丝杠厂,从1966年起,至今已走过四十九个年头。企业经过近半个世纪的沧桑砺洗,一路走来,已从一个仅能生产普通车床的“三杠”作坊式车间,发展成为能够与国内高端装备制造业配套的国内关键功能部件专业化生产企业。位于“孔孟之乡”济宁的山东博特精工股份有限公司,其独特的地缘和文化,熏陶和滋养了博特人。这里是文明的圣地,这片土地孕育了超越时代,跨越国际的儒家文化,在这里,一支秉承传统,开拓创新,奋发向上,敢于争先的团队用诚信打开了一条通往世界的道路,融入了全球经济的滚滚浪潮之中,这就是火炬计划,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山东博特精工股份有限公司。
一转眼,离上次采访已经过去了三年。经济新常态下,中国机床工具行业面临了更加严峻的挑战,山东博特精工能否“顶得上”、“挺得住”?业界和媒体都倍加关注。两年一届的第14届中国国际机床展开幕在即,此前,我拟好了一份采访提纲,通过Email发给李总,并约定了采访时间。
4月11日,我如约来到博特精工公司,在李保民总经理的办公室,他欣然接受了我长达两个小时的采访。他准备的很认真、也很充分。他思想深刻,思路清晰,认识也颇有见地,对我拟定的题目做了一一回答。采访结束,我觉得他回答的内容很好,不忍删节。为保存其“原生态”,故写成这篇访谈。
中国工业报记者:2014年,对于中国机床工具来说是一个极不平凡的一年。这一年,传统产品严重过剩,用户需求快速升级,国际化竞争环境与盈利模式发生巨大变化,中国经济步入了新常态。同时,世界新一轮科技创新加速推进,集成化智能制造正在悄然兴起,中国机床行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请您简要介绍一下,在过去的一年里山东博特精工的发展情况,你们在行业中担当起了一个什么样的重要角色?您对你们一年的工作情况和表现作何评价?
李保民:是的,2014年的确是不同寻常的年份,特别是中国机床工具行业,由于市场需求结构快速升级和市场需求总量的急速下降,使得行业发展和企业生存面临极大的压力和挑战,形势十分严峻。但是,因为我们近几年来,一直坚持眼睛向内,苦练内功,夯实了管理基础,具备了较强的适应能力和技术创新能力,市场定位比较准确,经营比较主动灵活,基本保持了稳定和小幅增长。山东博特精工2014年总体情况尚可,在行业中仍然保持了中上游的发展水平,全年增长约在10%以上。
2014年,是博特精工重点调整的一年,公司加快了高端产品的布局,产品结构和市场整合细分都取得了较好的进展。2014年电主轴增长50%,在高端产品上替代中国台湾产品,得到国内用户普遍认可。另外,我们还注重拓展非机床行业等其它领域的市场,譬如,在与航空、高铁等高端装备制造产业相配套的关键零部件上也占得了较大的增长比例。
去年,我们加快非机床行业的进入如高铁、注塑机、军工等。我们的滚动功能部件与军工配套的关键零部件已基本形成批量。同时,我们自主研发了与全电动注塑机配套的重载高精度滚珠丝杠副,这类关键核心零部件,长期以来一直依赖进口,目前国际上能生产的企业也是屈指可数。经过多年的积累和创新研发,2014年,我们取得了重大突破。从试验阶段看,产品性能达到或超过国外同类水平,得到了代理商的关注和认可,并开始小批量生产,用于维修和替代国外同类产品。最近我们又与中国塑料机械行业协会进行广泛地交流,今年5月,我们将携产品参加在广州召开的2015年第二十九届中国国际塑料橡胶工业展览会。今后,全电动注塑机将成为注塑机的主导类型,取代传统的液压注塑机。这是未来发展的一个大方向和大趋势。全电动注塑机的优势特点,一是绿色环保,二是精度高、稳定性好。目前,主要用于手机外壳、平板电脑外壳、数码相机外壳等高端产品的制造,这一部分主要还是依靠国外产品。
总的来说,2014年,山东博特精工在压力和风险面前,我们敢于面对风险与挑战,把握大势,迎难而上,稳中求进,取得的成绩是令人满意的。
中国工业报记者:2014年,需求升级与市场竞争激烈对全行业结构调整、转型升级提出了更新、更高、更迫切的要求。山东博特精工作为原来以主导产品的专业性生产企业,在新常态下,在市场倒逼机制的作用下,创新和转型升级的压力一定很大。你们是如何面对转型升级“大考”,从追求速度到追求质量,从投资驱动、要素驱动到创新驱动转变的?有哪些成功的经验和做法可以总结?
李保民: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推进工业转型升级成为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关键。面对这场大考,我们着力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进行了深度调整和创新突破。
一、坚持效率优先。我们以人均劳动生产率提升作为突破点,优化人员结构和组织结构,从加工手段上,增加数控机床的比例,淘汰落后产能,提高效率,稳定质量。注重消耗考核指标与部门主要领导挂钩,极大的降低成本。万元资产率成本下降,人均工资增加。组织结构总体上得到了调整和优化,取到了良好的效果。
二、强化产品质量。质量是企业发展的关键,这些年来我们一直在强调质量,没有质量就没有发展。我们加强了内部考核,强化管理者思路,强调操作者的责任,多管齐下,提高质量意识和警示教育,加大员工培训和KPI考核。不能一味地你干我检,加大对用户的服务力度,及时沟通,现场解决问题。在技术层面,我们从标准化入手,简化工艺,技术人员深入一线,努力提升上升空间,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杜绝操作者跟技术人员之间的“脱节”。从细节上抓,一是一,二是二,绝不能模棱两可。另外,我们还从试验入手,16个小时不间断工作,通过对比试验产品寿命、噪声等问题,找出人家的长处和我们的“短板”,真正体验我们的不同和差距,去改进去优化。
三、抓住市场细分。去年,我们专注做了细分市场,尤其是对注塑机的配套市场和非机床高中端装备制造领域给予了极大的关注,提升了销售业绩和市场份额。
四、强化服务。对于因产品质量出现的问题,公司领导和技术人员及时到现场解决,不断提高用户使用国产产品的信任度和满意度。
2014年,在市场倒逼下,我们自我加压,取得了相对满意的成绩,的确来之不易。
中国工业报记者:作为国内主要的滚动功能部件设计、研发和生产的专业企业,山东博特精工主要为国内外哪些知名品牌的机床企业提供配套服务,产品广泛应用于哪些行业?随主机或单独出口哪些国家和地区?与THK、NSK等国际滚动功能部件巨头企业相比,我们在产品的品质和服务上有哪些优势和独特之处?如果说我们与国际知名名牌有差距的话,差距在哪里?你们是如何发挥优势取长补短的?
李保民:近几年我们一直致力于行业配套,在机床行业的产品占了近50%,主要配套国内主要生产厂家沈阳、大连、昆机、宝鸡等国内知名企业。但是,随着整个机床行业形势的变化,我们的服务和营销战略进行了一些调整。我们开始从大企业转向中小型企业,由大批量、同质化,重点转向为中型骨干有特色的企业配套和服务上。加大用户的定制和配套力度。品种多了,但是,我们提升了自己的研发创新能力和市场适应能力。
另外,我们除了机床行业之外,还开始涉足包装、军工、冶金等行业,进军中高端装备制造领域,并已形成小批量供应,加大了填补力度,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在出口方面,我们积极参加有影响力的国际展,宣传和提升“博特”品牌的影响力和知名度,塑造了良好的企业形象和产品形象。在印度、俄罗斯、韩国等国际展会上都签了较大的合同订单。当然,尽管我们的产品作为配件单独出口,销量不大。但是,我们已经做了好多年,我们从整体上已经形成了一个意识,那就是,扎扎实实地打好基础,把我们的产品做好,做精做细、做到极致,不断缩小与国际知名大品牌的差距。同时,我们还在加工能力、研发手段上寻求新突破,以点带面。并遵循坚持由“试验———小批量———大批量”
路线图,瞄准和跟踪高端目标,循序渐进,向高端拓展和延伸。
国产产品,从总体上讲,主要在中低端上,产品贴近市场,服务及时便捷,优势明显。所以,不论是中低端还是高端产品,有质量就有市场,必须以质取胜。道路虽然曲折,但是必须要走,不然,就无法前进和发展。
中国工业报记者:山东博特精工有限公司是中国滚动功能部件行业的领跑者。从2003年开始,博特精工就率先自主研发了系列产品,在你们研发的产品中有不少是属于国内高端产品,有些填补了国内空白。能否介绍一下,贵公司近年来在产品的研发和技术创新方面做了哪些重要工作?开发了什么新产品?新产品在与国内哪些知名企业的高档数控机床配套应用效果好,得到了很好地推广和应用?
李保民:作为国产产品,博特精工的确是通过承担国家科技重点专项,带动和提升了产品档次和水平。特别是在材料及热处理方面我们有重大突破。通过承担专项,我们加强了与国内钢厂、大专院校和科研院所的深度合作。标准已达到或超过国外,达到了我们期望目标,并拥有自主知识产权。从材料指标上看,化验结果已经能与日本、德国、意大利、中国台湾的产品相媲美,不输国外。这是一个技术性的突破,意义重大。随之而来的是产品可靠性的突破,现在应该说,我们已经解决了国产产品在试用一段时间后精度丧失的突出问题。在产品的设计及产品质量控制标准上,我们也有了关键性提升和突破,已全面达到国家重大科技专项的要求。
另外,我们的另一个突破,就是主要产品在经济型数控方面应用的逐步扩大,包括丝杠、导轨、主轴单元等,重点新产品主要体现在塑机重载用滚珠丝杠、行星滚柱丝杠、特殊导程丝杠、高速丝杠、高速主轴单元等方面,这些产品在未来都将有很好的发展前景。
中国工业报记者:人们说,机床是装备制造业的工作“母机”,而为中高档数控机床配套的高精、大型滚动关键功能部件又是机床的核心和重要支撑。当前,我国的机床产业大而不强,特别是为中高档数控机床配套的高精、大型滚动功能部件还主要依赖于进口,技术水平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您认为,中国滚动功能部件产业差距在哪里?如何发展才能跟得上世界的步伐?“进口替代”———从功能部件开始,我们要赶上或者超过国际机床功能部件技术水平大概还需要多长时间?
李保民:“进口替代”应该先从功能部件开始。但是,我国国产功能部件整体水平来说,我们与发达国家、与国际先进水平还有相当大的差距。这个差距主要表现在规模差距、研发能力的差距和品牌影响力差距三个方面。人们说,我们的一个行业不如国外一个企业。规模为什么不大不强?这不是偶然,一定有根本制约因素。首先是不重视。不找症结、不摸透行业的规律,行业没有规模上的突破怎么会起来?怎么能迎头赶上?说赶超,这不是一年、两年就能赶上和超过的。
再就是研发能力。功能部件是机床和装备制造的核心基础件,单靠企业的研发能力是不够的。在人才层次上,功能部件企业的博士寥若晨星,真正的研发投入也是少得可怜。
另外,还有一个核心元素,这就是有一个认识问题没有突破,那就是对国产产品的认知度和品牌影响力上,人们还有一个比较严重的崇洋心理的问题。在这个认识上如果没有突破。民族品牌意识没有形成,还谈什么功能部件国产化、产业化?认为功能部件仅仅是一个配件配套行业,不重视、不加大投入,我们与国外这种差距会拉大,差距至少有十年。除非,我们在技术和创新上有重大突破。
中国工业报记者:中国机床工具业内专家和制造企业负责人大多认为,2015年中国机床工具行业内需求增速继续放缓,市场倒逼行业转型升级的压力还将持续,形势仍偏严峻,后期稳增长、转型并举格局呈现,行业有望走出下行区间,预计整体发展状况将与上年持平或小幅增长。您作为机床工具行业特别是滚动功能部件的国内知名企业和优秀企业的代表,作为中国机床工具工业协会滚动功能部件分会理事长,您对此是否认同这样一个对2015年机床行业形势的分析和研判?您如何看待和预测2015年的包括滚动功能部件在内的机床工具市场?
李保民:2015年,对于我们机床工具行业来说,我把它概括为六个字,那就是“压力、转型、整合”。压力——2015年,我们机床工具行业面临的压力仍然会很大的,行业整体情况不容乐观,国产机床和国产功能部件需加快迈向中高端。
转型——对于行业和企业来说,这是必然选择的。怎么创新,怎么转型,不是一两句话就能说清。比如互联网在销售方面做的很好,甩开周边环境,更高的服务,更低的价格。但我们传统行业,更主要的是做好基础,不能一味依靠互联网。
整合——机床行业的整合是个路子。行业之间的介入是很好的途径,可以涅瓈勚厣?
但是,最重要的还是做好企业内部调整和整合,压缩一切保生存。握紧拳头,想办法,苦练内功,找市场切合点,否则,企业将无法生存。
预测2015年,我国机床工具行业将走出一个先抑后扬的小行情。行业应该算是有潜力的,差距大,现在不好,但并不代表将来不好。打好基础才能高屋建瓴。为此,我对做强做大国产功能部件,心里充满着期待,企业50年,发展很快,内部管理改进提高,发展速度很快,确实感受到压力,如何发展?规划只是一种想象,随着形势的不断变化,在新常态下,我们应该有更多的思考、更强的定力和更大的作为。
中国工业报记者:新常态下,中国经济重新起步,向未来进发。2015年,站在这一新的历史起点上,博特精工将引领发展新常态,是如何规划未来几年的发展蓝图的?博特精工“十三五”规划的核心和主基调是什么?下一步的发展战略是怎样的?新的动力是什么?博特精工又将如何面对这一机遇和挑战?你们在中国功能部件发展上将会有哪些新的作为?
李保民:做强做大功能部件行业一直是一个机床人的梦想,这个梦想将一直陪伴着我去不断的努力,去探索,去实践!作为博特精工来讲,至今在这个行业已走过近五十年的历程,特别是改制以来企业得到了快速发展,不管是生产能力和规模都有了一个质的飞跃。但说实话,目前的现状不是很令人满意,产品依然没有彻底摆脱中低档,行业占有率依然不高。所以,前面的道路依然坎坷,充满崎岖。不管从企业自身发展还是从行业角度出发,这个行业一定要发展起来,因为,它是中国机床行业发展的瓶颈,没有滚动功能部件的突破,从某种意义上说就不能说中国机床是制造强国!博特下一步的战略就是首先要保证此次转型成功,把为中高端机床的批量供应作为第一步。光有雄心不行,关键是要有行动,要勇于担当、主动作为。
眼下,最为迫切的首要的任务是保生存,渡过当前难关。企业只有生存下来,才能谈发展。
对于行业和企业的下一步发展,怎么发展,如何规划发展模式,我们思考了很多。我们一直思考和探索能否借助外力,借助资本市场。要呼吁社会力量关注这个行业,让更多的社会资本投向这个行业。
因为滚动功能部件行业是一个传统行业,太专业化了,大家感觉不到它的潜力。没有机床的强大,就没有装备制造业的强大,而功能部件的滞后又将大大制约整个机床行业的发展,因为所有这一切,都需要强大的功能部件做支撑。从发达国家装备制造业的发展历史来看,他们的功能部件也是发展在先。德国、日本都有自身强大的功能部件市场,有钱能买来产品,买不来产品优势。德国工业4.0也有强大的功能部件做后盾。所以,先把产品做好,做到极致,没有可靠的产品,用户就会选择别人的。
我们在规模争不过国外巨头,但是,我们可以在小行业、在细分市场上提高占有率,加大细分行业的研发。利用内部机制,提升创新水平,坚忍不拔,持之以恒,我们一定会做得比别人更好。
“虽然苦,但快乐着”,乐观是一种态度。过去我们吃过不少苦头,走过许多弯路。今后,遇到困难和挫折可能会更多,但是,我们懂得:“痛苦的时候,正是成长的时候”——企业和个人一样!